西西河

主题:【原创】戏曲杂谈:尚方剑、龙头铡与八贤王 -- 河蚌

共:💬18 🌺5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原创】戏曲杂谈(二):面子、报门而进与三请三让

戏曲不但体现了平民的生活观,更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但是这种价值观却不同于士大夫的价值,而更多是一种小百姓的价值。在中国社会中,面子是很重要,但士人对于面子的理解与小民是不一样的,将史书与戏剧作比较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打金枝》,这是一出有真实历史背景的戏,说的是郭子仪的儿子小郭娶了公主,公主看不起郭家,说我们家是皇家,世间最高贵的家族,男的说要不是我爹,你们家的江山早挂了,两口子相持不下,最后小郭做了一件很不男人气概的事,那就是打老婆,给了公主一巴掌。巴掌是轻是重不重要,重要的是打的是金枝玉叶,公主自然受不了气,就跑回娘家告状,后果很严重。

郭子仪听说这件事,就赶紧绑了儿子去请罪。我想老郭肯定知道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小郭的行为,而在于小郭的言论,那话可是犯逆的。史书上的皇上的话,已经成了一句名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意思就是小两口的事情你老人家就别操心了,难不成你老人家还有听墙根的癖好。而戏曲《打金枝》的情节就复杂多了,牵连的人物自然也多了一个,皇上大怒要斩小郭,皇后出来了,赶紧劝,这是你女婿,杀了他你女儿就要守寡了。最后的处理方法让小郭因祸得福,不但有面子,而且还升了官。

郭子仪是再造唐朝的大功臣,从另一方面说也是功高震主。但郭子仪既不想当韩信,也不想当曹操,他不想篡位,更害怕遭忌,于是选择交出兵权,回家养老。郭老最怕的大概就是有人说他是唐朝最大的功臣,而儿子竟然说出如此之话,只“心怀怨望”一条,已经够得上死罪了。我想当皇上以如此家常话解决此事,郭老一定感激涕零。

而戏曲《打金枝》里,则做足了老百姓的家长里短,郭家于皇家有大功,杀他们家的儿子就是忘恩负义,此一不能杀也,杀了小郭,女儿就要守寡,这就是把女儿向火坑里推,此二不能杀。那可怎么解决,想想吵架的原因,还是因为小郭没地位。升了官,有了地位,公主就能瞧上他了。

从这看,小百姓虽然奸滑,却也不无天真,你欠我的就是欠我的,全然不知道如果欠到还不上的地步,欠债的就有可能将债主给杀了。

戏曲里面有一个最常听到的词是“报门而入”,这报门而入就是报着自己的名字向屋里进。历朝的篡位侯选人,在篡位前做的功夫中都有一项,叫做“赞拜不名,入朝不趋”,意思是上朝时不直呼他的名字了。从这点看,这种报着名字往里进屋的行为显然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在戏曲中,小夫妻吵完架后,男的又来求女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的待遇,比如《天门阵》中的穆贵英PK杨宗保,《征西》中的樊梨花PK薛丁山。中国戏曲里面颇有些这类的讲究,其实就是“睚毗必报”,而且是怎么过分怎么做,怎么伤人怎么来。地方戏曲《三请樊梨花》中甚至要求樊丁山披麻带布、一步一叩来请人,出气是很出气,但是用在任何人身上都狠了些,何况是夫君。

这与历史上的士大夫作风有着很大的区别。儒家讲究“中庸仁义”,道家讲究“无为不争”,佛家讲究“因果报应”,这些思想渗到一起就形成了士大夫的为人观念,逼人不要太狠,且留三分余地。士大夫的为人处事其实就是讲究一个“忍”字,最高境界是“唾面自干”。官场不是战场,每个人后面都有盘根错节的势力,你将人整的太狠,难免后面更大的主儿出头,即使没有,你将一个人往死里整,也难免会有别的人兔死狐悲。

大概都受《三国演义》里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的影响,戏曲里面请人的故事多与此雷同,比如三请穆贵英、三请薛仁贵、三请樊梨花。要想给足别人面子,就要多次去,一次生,二回熟,三回就是老朋友,似乎不这样不足以表现被请者的价值,也不足以表现请人的决心。

就这一点而言,历史和戏曲是一种互动,“毛遂自荐”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只此一例,据说连尧舜禹的禅让就是这么做的,于是后来的野心家即使再怎么心急,也会导演这么一出戏,从三国的曹操到窃国的袁世凯莫不如此。

人性本是一样的,不管是“本善”还是“本恶”,只是书读的多了就知道装饰,知道事情不能由着性子做。这虽然多了一份“虚伪”,却也不失可爱,就如现在的百姓家礼尚往来,客人送来的礼,主人家总会推让一番,而客人总会坚持,客人固请,主人固辞,最后盛情难却,也就收下了。官家却不会这样,拉拉扯扯,成何体统,于是这壁厢“不成敬意“,那壁厢“端茶送客”,温文尔雅中一切尽在不言中了。两种都特别讲究火候,也都很虚,但如果学西方的“AA”制就未免更没有味道了。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