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文摘 闲扯印度(1) 闲扯之前的闲扯 -- dafemren2
第七章 英国人征服印度
说来好笑,欧洲人最早来到印度传教,到的是西南部的科拉拉邦这个地方。他们发现原来在公元后一点点,天主教就在那里扎根了,比欧洲还早。如果以对耶稣的信仰作为开化的标准(现在也不是没有这样的人),难免会很尴尬。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印度固然后来被英国人统治二百年,但是在传教上进展极其有限。现在不论是次大陆本土还是海外,印度人中信基督的,似乎还是天主教的多(而不是西欧的新教),而且相当多的属于本土的老天主教,和赶时髦没有太大关系。(不是说印度人不崇洋,而是没有明显体现在宗教上) 。
奥朗则布死后,莫卧耳王朝就名存实亡了,诸侯割据,皇帝变成蹲在德里红堡内的傀儡。这个时候马拉塔人要是南下消灭迈索儿或者海得拉巴,就会直接面对后来北上的欧洲人,印度的历史可能就会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宰相选择了北上。
莫卧耳王朝既然虚弱,先是西边的波斯,后来西北的阿富汗又开始频繁入侵劫掠德里。一开始马拉塔人还幸灾乐祸,后来因为诸侯皇上都来巴结,他们就改变了一贯的受压迫者心态,以主人自居,出兵驱逐阿富汗人,骑兵一度追击直到开伯尔山口,大有“不教胡马度阴山” 的气概。然而阿富汗军队其实是有秩序的撤退,了解对方虚实。所以很快就杀回来,与合兵一处的马拉塔诸部在德里北部帕尼普特决战。这时的马拉塔军队已不比当年,带着大量金银财宝和家眷,仆役等非战斗人员,又加上轻敌,最后全军覆没,几乎匹马未还。阿富汗军队的强悍也可见一斑。对比英国人后来各个击破早已腐朽不堪的马拉塔诸侯都是那么艰难,他们最后在阿富汗的失败也没有什么奇怪。
决战失败,马拉塔人原气大伤,而且再也没有团结一致。他们诸侯割据,互相残杀,而且各部常常与东印度公司结盟,攻打其他割据势力,甚至其他马拉塔诸侯。
东印度公司在东南的泰米尔地区打垮了法国人,占据马德拉斯。法国人仍然拥有几个小块的殖民地,后来合称PONDICHEERY(通常的译名是本地治理) 。到现在还有一些殖民地遗迹。一些人从法国外籍军团退役后在此养老,有时战友们唱起军歌,回忆为法兰西征战四方的戎马生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葡萄牙人继续占据西岸的果阿,一直到印度独立。
英国人的军事扩张,一是从陆地北上消灭迈索儿和海得拉巴,二是由海路从东海岸北上孟加拉打击莫卧耳王朝在那里的总督。其中消灭迈索儿尤其艰难。因为铁普苏丹父子是少见的励精图治的优秀军事家(也是野心家)。东印度公司需要和马拉塔人和海得拉巴结盟,又加上苏丹军队的内奸,经过三次迈索儿战争才能得逞。这是日不落帝国征服史上的关键一战。我在新加坡不止一次看到描绘迈索儿陷落的油画,把铁普苏丹描绘成小丑。对于殖民史固然不应当简单否定,但是在今天对儿童灌输这种史观除了让他们出门找抽以外,有什么益处?有的人极其痛恨自己族群的传统和价值,一心想让下一代只吸收学校教给的“主流” 文化价值观。不过在外人看来,他们自己成长的环境再觉得不好,好歹还成家立业,养育了子女成人(还是在人家的地盘上),而他们复出牺牲寄托希望的下一代有不少人连起码的生活元素都凑不起来。
那个著名的二流子出身的东印度公司总督克莱武,在殖民地人民看来是恶魔。但是从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投笔从戎的班超式的人物。
东印度公司在东北打败了莫卧耳总督后,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总部(加尔各答) ,并以此为中心,向西各个击破了马拉塔诸侯。这时的马拉塔军队,已经以攻城略地的步炮兵为主,但是英国人仍然非常忌惮他们的闪电骑兵。接着又战败的更西北的锡克人(他们信仰师尊创立的非印度教伊斯兰教之外的锡克教,由于长期和莫卧耳帝国抗争,极其尚武强悍) 。最后被阿富汗人击败。向东他们又征服了缅甸,使之成为英属印度的一部份。这样整个次大陆都被东印度公司征服,是史无前例的大统一。
东印度公司让服软的王公继续治理自己的封土,在公司直接控制的土地上,实行所谓的“柴明达尔”( 包税人) 制度。这个似乎凝结了所有殖民罪恶的制度很复杂,我不懂。好象包税人虽然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但是只要他能交上税,对土地的支配权就不能变更剥夺,和地主差不多。中国的村干部的权威如果永久化,家族化,不受监督地腐朽下去,会不会就成为类似柴明达尔的阶层?
如果单从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买这三个殖民者建立的城市来看(象中国的上海,越南的西贡),是带来了繁荣。但是城市不是封闭自足的的东西。如果把和城市联系在一起的地区整体经济看,尼赫鲁的话很有概括性:越是最富庶的地方,英国人就来的越早,统治得越久,最后那个地方也就越成为印度最贫困的地区。
我们可以想像“没有印度就没有大英帝国” 这句话的含义。日不落帝国二战后失去了印度,就成为欧洲一岛国。当年英国对印度征服的高潮,也是它轻易放弃北美洲广大殖民地和上面同文同种白皮肤子民的时候。对资源的定义,是和当时的开发力相联系的。那时的资源,不是矿产土地,而是广大的软弱的易于压迫剥削的人口。那时英国的官吏和他们的家属,要去印度,需要乘船一直向南到南非,绕过好望角,再延非洲东岸北上印度洋,再向东过阿拉伯海。一路经过几个气候带,靠岸多少次,喝各地的水,吃五谷杂粮,没有现代医学,有多少人死在途中。到站了也不是什么天堂,除了南部的KADAIKANAL(相当我们中国的庐山,英国人在那里搞了气魄很大的水利工程,截江断流,高峡出平湖,蔚为壮观,值得一看) 和西北的喀什米儿气候凉爽可以作为休养地,印度这个湿瘴之地,让多少英国人水土不服,葬身异域。(殖民地这个汉语词,单从字面讲用在印度都有点不通)。人家是为了什么?总不是当白求恩罢。
由于东印度公司不断蚕食王公的封土,侮辱他们和整个印度民族的尊严,到一八五七年的时候,从军队哗变开始,爆发了大起义。如果没有这个事件,中国说不定又多几个香港。著名的章西女王就是起义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奥德土邦也是一个大邦,当年阿拉乌丁就是从这里起家)。由于英军中的印度士兵站多数,大部份都起义了,所以东印度公司的统治几乎一夜之间土崩瓦解,所有的英国人一下子被杀光也不是没有可能。幸好有一些王公,比如尼泊尔,站在英国这一边。急风知劲草,患难识忠臣。镇压起义后,惊魂未定的英国中止了东印度公司行政权,改由大英帝国(当时改名英印帝国) 女王陛下派印度副王直接统治。改变政策,善待王公(从此王公们都矢忠于英王,再无谋反之意,一直到印度独立还哀求英国不要把他们丢给印度新政府) 。他们同时废黜了被起义者抬出来的傀儡莫卧耳王朝末代皇帝,后来还迁都德里。以示自己是印度国家落地生根之正统政府。
不过历史上德里的政权,都短命,往往一代而终。就象中国的南京,“王气黯然” 。历代王公,苏丹是这样,奥朗则布从阿格拉迁都这里,虽然他生性严朴,不喜富丽,“以威武之姿,立艰难之世” 。但是建立的德里红堡仍然给人以纤巧的感觉,不能比阿克巴大帝的阿格拉红堡那种虎踞龙盘的气势。莫卧耳帝国的皇权从他之后也形同虚设。
迷信归迷信,英国人也没有逃脱宿命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这章文字可以开阔中国人对世界的了解 心文连博 字528 2010-10-16 20:42:39
🙂所谓“非暴力"只是对殖民者而言 自以为是 字0 2010-10-16 09:56:45
🙂这一篇在这个系列中的现实意义最强 空格 字150 2010-10-16 02:23:20
🙂【文摘】第七章 英国人征服印度
🙂貌似柴名达尔是莫卧尔帝国时期的事情 3 五藤高庆 字510 2010-10-14 20:00:52
这段印度历史娓娓道来,写得精彩。 风雨声 字0 2004-04-11 16:33:22
这系列在那边真是认真读了,非常好 京虎子 字0 2004-04-09 19:11:55
【文摘】第五章 少年英雄卡西姆 苏丹们 莫卧尔王朝 22 dafemren2 字4915 2004-04-09 15:1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