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注意】建议展开“中国历史变态狂想”征文,附几个题目 -- 任爱杰

共:💬89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文摘】孔子与鬼神

李申

“儒教非教”说的首要根据,是孔子不信鬼神,至少是不笃信鬼神。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者,不信鬼神或不笃信鬼神,后世儒家又怎能相信鬼神成为宗教呢?因此,孔子对鬼神的态度问题,是我们首先要讨沦的问题。

从《论语》这部书出发,一些人认为孔子信神,另一些人则认为孔子不信神,至少是不笃信鬼神。多年来关于孔子对待鬼神态度的争论,几乎都未超出《论语》的范围。然而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欲于不可为之世,救礼崩乐坏之失,行先王之道,而终究一事无成。所成就者,只在教书育人。教书要有教材,教材就是载先王之道的各种文献和制度,这就是五经或六经。孔子自称“述而不作”,他所“述”的,也就是这些载先王之道的文献。而且孔了和今天的教师不同,他所述的,就是他所信的,教授什么内容,全由自己决定。

《论语》,仅是孔子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答疑的记录,而不是孔子的全部思想。因此,必须和六经联系起来,才能看出孔子思想的全貌。

六经之中,《乐记》早亡;据朱熹说,《周易》当时也未成为教材;而《春伙》,则是孔子晚年所修。因此,六经之中,《诗经》、《尚书》和礼经,无疑就是孔子教学生的教材。而且从《庄子》开始,“诗书”或“诗礼”也被认为即儒家或儒学的特征,那么,这几部儒经,对鬼神的态度如何呢?

先说《诗泾》,其《大雅?文王》篇说:

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文王陟降,在帝左右。

在这一篇中,上帝不仅被认为是存在的,而且似乎是和人同形的存在。而《诗经》中,类似这样谈上帝的诗篇,并不是少数。诗人们可以怨天,甚至恨天,但均不否认作为至上神的天或上帝的存在。

关于音乐史,专家们常有一种意见,认为音乐歌舞最初是用来娱神的,因此,音乐源于宗教。研究中国古代诗歌音乐的学者,也常说《九歌》等是娱神之歌等等。其实,《诗经》中的许多诗,也是娱神之歌。《毛诗?诗谱序》中说:

......故孔子录懿王、夷王时诗,讫于陈灵公淫乱之事,谓之变风变雅,以为勤民恤功,昭事上帝,则受颂声,弘福如彼;若违而弗用,则被劫杀,大祸如此……

孔颖达在《毛诗正义序》道:

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此乃诗之为用,其利大矣。

诗的作用如此,诗的内容如彼,孔子“述”诗,对天地鬼神又持如何态度呢?

再说《尚书》。现存《今文尚书》二十余篇,第一篇《尧典》,说舜接受帝位之后,即:

肆类于上帝,??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以下各篇,除《禹贡》仅讲山川物产以外,《甘誓》、《汤誓》、《盘庚》、《高宗肜日》以下,以至《周书》各篇,又有哪一篇不曾称天和天命呢?孔子“述”《尚书》,又将如何对待其中的天和上帝、天命和鬼神呢?

最后说礼。孔子重礼,已无疑义。但孔子所重的礼,其内容和意义又如何呢?孔子所痛心疾首的礼崩,其内容和意义又是什么呢?

《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所谓重礼,首先和主要的,是重视祭礼;所谓礼崩,首先和主要的,也是祭礼被破坏。被破坏的祭礼之中,又主要是祭天之礼被破坏。

从周平王东迁那一年开始,秦国就违犯只有天子可以祭天的礼制,自以为主少昊之神,立??祭祀白帝。不久,齐桓公又认为自己功侔古帝,要实行封禅。儒者的故乡鲁国,也不甘落后,实行郊祭天之礼,并且违背“不王不杜”的礼制规定,行杜礼。以致孔子虽知其错,而口不忍言。

现存的礼经有三种:《周礼》、《仪礼》和《礼记》(《礼记》又分《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其中关于祭天、祀神,都讲得详细而分明。诚然,这些内容,并非都出于孔子以前,然出于孔子以后者,就更与孔子所述有关,我们不能肯定,那其中的“子曰”、“孔子曰”,果真都是孔子所说,但是,礼经对待天地鬼神的基本态度,却不能不说是孔子、乃至整个儒家的基本态度。

在《论语》中,我们可以读到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记述,读到孔子对有病祷神的消极态度。这类事例,我们还可以补充一些,比如《左传?哀公六年》,楚昭王有疾,既不祭河,也不祷神把疾病移于令尹、司马。孔子赞扬说:“楚昭王知大道矣。”然而此类事例,仅说明孔子时代传统的宗教观念发生了某种变化,而这种变化则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生的。当时的先进人物,包括孔子,已不再像以前那样,至少不再像商代的人们那样,事事都要请教、听命于鬼神,并不能说明孔子根本不信鬼神。而且,从世界其他宗教以及中国此后儒佛道三教的情况看来,宗教思想家反对某些鬼神或迷信现象倒正是为了维护本宗教信仰的高尚纯洁。这一点,我们以后还要论述。

以上的考察表明,孔子不是不信鬼神,而是虔诚地相信天命鬼神,并且为维护传统的宗教礼仪制度,进行了顽强的努力。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