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议论三国修史 -- 凌云雕龙

共:💬6 🌺2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议论三国修史

  在非议「诸葛丞相不设史官」之前,可先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官修史书概况,从治史氛围以了解时代背景。首先,汉制治史为太史令,隶属于太常;其次,太史令与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予乐令、高庙令、先帝陵园令、先帝陵食官令、园邑令等皆隶属于太常;最后,君主下令修国史,非丞相下令记相史。

 

  

 

  设太常及太史令,但是皆不治史;唯一官修史书为《魏书》。

 

  魏明帝曾下旨着史,先命卫觊、缪袭,用时一年无法完书。又命韦诞、应璩、王沈、阮籍、孙该及傅玄等人续修,各人官职分别为尚书、侍中、秘书监、从事中郎、长史、连司隶校尉这种警卫武官都有,就是没有一个职称与治史有关。最讽刺的是魏国官修史书由官位最小的王沈独立作业完竣,王沈当初为侍中底下的秘书监,曾在司马政变中出卖皇帝,因而导致皇帝被杀,后来王沈荣升征虏将军及都督江北诸军事等,仍不为史官,因此《魏书》多有隐讳司马朝政,避而不述。

 

  故魏虽有史官而不修史,后虽任命兼职官吏治史,但所著之史书残缺不齐。

 

  

 

  设太常及太史令,唯一官修史书为《吴书》。

 

  虽有专门史官「太史令」丁孚,但因其人「非史才,其所撰作,不足纪录。」因此虽设史官而国史未修,等于未设史官。孙权时代虽有二张「张昭、张??」及丞相陆逊、顾雍、孙邵、步骘及朱据在,但置官之权在于孙权,几个东吴丞相亦无下令修史。吴主孙亮时,韦曜、华核及薛莹始参与撰写国史。若以孙权自立为吴王时起算,离孙亮继位时已有三十年,离孙权称帝则为二十三年,若计算孙权嗣位江东起算,时间长达五十二年,也就是东吴国史自开国以来,经过三十年后甫始修史。韦曜下狱被杀在凤凰二年,离受命修史又是二十一年,而且尚未修峻成书。《吴书》对重要事件的记载及被引用的程度,甚至于还不如野史《江表传》。

 

  是以吴虽置史官,但真正修史却费时四、五十年以上(开国二、三十年才修史,历经二十年尚未完书。)。

 

  

 

  设太常而未设太史令,没有官修史书。

 

  蜀汉为三国之中规模最小、人数最少、享国最短,因此若节约设官,兼职多用,并不出奇。蜀已设太常,若不满员编列所领太史令、太宰等人,其实也很正常。比方汉制有三公九卿,蜀汉就未悉数备官,比方三公就没到齐过,不是缺司空就是缺丞相;九卿亦凑不满,屡屡缺职未补。原因在于益州一来人少,兵少将微;二来地小,国土不过就益州与汉中两地──无法要按照两汉人才济济及大一统之天下而广设百官,蜀汉少一个太史令没什么大惊小怪,因为三公九卿早已不齐。

 

  因此蜀未修史,亦不设太史令,但已设太史令直属长官太常。

 

  归纳

 

  「国不置史」有蜀汉一国,「注记无官」有曹魏及蜀汉二国,没有专门史官修书。唯一设官又修史仅有东吴一国,不过修史的时间在孙权掌权后五十二年才开始,万一东吴五十一年就亡国,东吴与魏、蜀刚好三国皆无官修史书。

 

  再细看唯一官修史书的东吴,当时前后丞相有陆逊、顾雍、孙邵、步骘、朱据、孙峻、滕胤、孙琳、濮阳兴、陆凯(左丞相)、万??(右丞相)及张悌等,但太史令还轮不到丞相管辖,因为太史令隶属太常。

 

  关键词在于「国」不置史,而非「相」不置史,在「朕即国家」、「予有天下」的封建时代,不会有人把丞相错看成国家。况且刘备称帝三年而死,刘禅在位前后四十一年,诸葛亮执政十年而亡,比起东吴开国五十年无法修完《吴书》,时间不太充裕。就算是晋朝,虽设太常及太史令,但是官修史书《晋书》却晚到二百年以后的唐朝完成。

 

  比较

 

  官修史书一定比私修史书好吗?著名的《史记》,作者虽为司马迁(曾任太史令),但是当时修史时的官职为「中书令」,因此《史记》本为私修史书,不为官修史书。陈寿籍贯原出蜀汉巴西人,任官「观阁令史」、「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散骑黄门侍郎」,注意到其中没有有一个官位为专任史官。陈寿当时受官方旨令所撰写的任务是「诸葛亮故事」,共计撰写《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其中有二点值得注意,第一、《三国志》则是陈寿个人私自修史;第二、陈寿正是出身于「国不置史」的蜀汉。

 

  《三国志》比起当代的官修史书如《魏书》、《吴书》及私修史书如《魏略》、《江表传》、还有其它作品如《吴录》、《蜀记》、《曹?勾?》、《英雄记》、《云别传》、《??别传》等,不论文笔或史料价值,皆有着鹤立鸡群的优越。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正史为陈寿的《三国志》,而不为其它史料,包括所谓官修史书。

 

  回头细看「诸葛丞相不设史官」的乖缪:首先领导关系不对,因为汉朝太史令由太常所管辖,而非丞相;其次诠叙任官由君王为之,从曹操、孙权及刘备等皆可看出用人之责在君不在臣;再看下令修史的魏帝、吴主,都是一国之君,而非丞相或将军;最后则是魏吴官修史书《魏书》、《吴书》良莠参差,反而品质不如蜀人陈寿的治史《三国志》。

 

  结论

 

  曹魏、东吴两国皆有官修史书,而蜀汉未有,陈寿出身于蜀汉,而修史独冠魏吴蜀三国,以蜀汉国不置史的低调,毋宁是对魏吴二国官修史书的讽刺。

 

  这正是陈寿欲以「蜀汉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来突显其书《三国志》的优秀,展示陈寿文笔出类拔萃的修史功夫。祖国虽已亡国,但陈寿仍能为国修史,留下自谦(或是讽刺?)的「国不置史,注记无官」误导错觉「蜀中无人、缺史少官」,事实上却以生花妙笔造就比魏吴官修正史更优秀的正史,反而证明「唯蜀有才,修史上品」,以《三国志》写成的事实胜于无聊言辞的雄辩。

 

  这正是「大智若愚、欲藏还露」,卓绝群伦的高明奥妙。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