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迷雾中的历史:石达开远征始末(三)南安决策 -- numzero

共:💬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从翼殿远征军官制变化看“万里回朝”的真正原因

翼王远征军驻于广西期间先后发生数次部将率众脱离,其中最大一次规模多达20万人,将领七八十名。其脱离原因不止一端,而其中之一便是石达开既愿不受洪秀全节制,又坚持不肯易帜,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无法满足部下攀龙附凤的愿望,这方面原因前人提及者不少,但详细考证不多,故在此多谈一二。

不可否认期望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也是许多农民参加起义后舍生忘死于疆场的重要动力。如“万里回朝”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朱衣点在白龙洞唱和中写道“从龙心已遂,逐鹿志犹雄”,在心城写诗劝孝廉方俊贤出山时的诗写道“一识荆州似列侯,谪仙契合羡名流,阳春飘渺吟高阁,时雨丁冬听小楼。万里风云腾骥足,两间气化属龙头,逼人富贵君知否,奚必林泉老唱酬”,都是这种心理的表现。 洪秀全在天京方面大封官爵以激励人心,其弊虽远大于利,却也不是全无道理的。

而如果考查整个翼王远征时期的官制,会发现广西时期是翼王远征军新设官制最多,封授也最广的时期----翼王官制在保持太平天国原有官制基础上增加的新官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因事设官,因为长期远征在外,必须建立一套独立的运作体制,另一类是因人设官,如在“宰辅”以下,“丞相”以上加设“军略,制军,统戎,大柱国,佐旗”等官阶。然而自1862年初远征军入川以后,新设官名便极少再见于文献,遍查翼王入川后的众多清方奏折,书信,私人笔记和远征军自身文书,除“宰辅”还时有出现,其它如大柱国,制军,统戎,佐旗等一系列新职竟几乎从记载中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大量出现于记载中的翼殿将领官职却是早期的“丞相,检点,指挥,总制。。。。。。”,其中独立领兵的将领很多都是检点指挥级的,和太平军前期的情况很相似。

1862年底的横江决战时,太平军曾激励官兵,“果能渡此大河,所有同过浮桥之人,准于每张封条抽取银十两,以赏水师。兵士之有功者,赏军功检点职衔,功高者,赏侯爵豫爵。”横江决战是一次生死攸关的主力会战,如果胜利,太平军就可以渡过长江,袭取成都,如果失败,不但失去渡江机会,而且主力肯定损失惨重,在这样一次重要的会战的赏格中,授官最高不超过“军功检点”,并且完全没有出现新设的那些官阶,似颇能说明67将领东归后远征军官制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旧制。(至于爵位,远征军方面则一向比较谨慎,一般将领授爵止于“豫”,非独当一面的最高级别将领不授“燕”爵)

仅仅用人数多寡来解释远征军后期官制的变化是不够的,这支军队在川黔滇地区人数最多时曾达十万之众(后来由于三路分兵行动,横江战役的大量伤亡以及横江战役出现叛变事件后对召募兵士采取的从严取向,才致使石达开本军大渡河畔的兵力仅为3~4万)。有一点值得注意:清军在大渡河畔缴获翼殿官员印模总共26枚,其中既包括旧制官职(如军功丞相,指挥,承宣,指使,仆射,掌门),也包括原有官职换汤不换药的新名(如参戎,巨帅,分别为军帅和师帅的代称),还包括不少因事设官的新官职(如“粮厂局中厅正尹”,“饷库局前厅副尹”, “吏部记录科检校 ”等等,都是一看官名即可大略知其司职)。唯独因人而设的官阶,竟一个都未出现。虽然不能排除偶然因素,但亦可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远征军在大批将领东归后并非全面削减新设官职,而是保留了那些因事而新设的官职,大量削减乃至弃用了因人而新设的官职。

从以上种种看来,翼王在湘粤一带对官制进行的调整,除为适应现实需要的变化外,很难说没有在不愿“易帜”的情形下,为了满足部将攀龙附凤的愿望而采取了折中妥协的策略。换句话说,推动翼王对官制进行改变的,极有可能就是后来回朝的那些将领----尽管他们在《六十七将领上天王奏》中将翼殿官制的改动列为回朝理由之一。只是这些折中策略毕竟只能起暂时的补偿作用,将不肯独树一帜的作法与将士的攀龙附凤愿望间的矛盾暂时掩盖起来,一但处境困难,矛盾必然再度激化直至以爆发(反旆)告终。否则,很难解释,为什么翼王在广西时期不顾这么多部将的反对,强行改动官制,而在这些人离开之后,在距离天京更遥远,旧部所剩不多,而且作战更为艰苦的川黔滇地区,官制反而出现明显的“往回改”迹象?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