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臺湾大选後的心情随笔。 -- 北宸

共:💬249 🌺40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社会M化的后果

第一个是一部分人生存条件,教育条件的败坏,另一个则是渐渐产生一个社会负面阶层。比如大陆湖南曾出现专事破坏公路抢劫翻车人的村落,这样的阶层,是社会的受害者,又因此成为理直气壮的社会破坏者,影响可以达到几代人。

我看到的几个国家无论贫富对此都很头疼。

以日本为例,日本富裕,因此对于社会弱势群体有非常好的待遇,叫做生活保护,医疗不要钱,住房宽敞而费用只有公薪阶级的十分之一,按月发放生活费等等。

然而,这对社会的负担无疑太重,即便富裕如日本,也渐渐吃不消(申请的人太多,福利上又不能低了,这些人都有选票),纳税人也很不满(我辛苦工作还不如吃救济的生活好)。

日本的对策是加强申请的审核,对吃生活保护的阶层提供培训和就业的优惠政策,比如预算中提供免费的就业培训,专门协助寻找工作的部门等等。同时经常对这个阶层的人进行审查,一旦确定可以工作,就取消其生活保护。

看来好像很好吧?实际上后果很糟糕。

吃生活保护的人大多对培训和就业毫无兴趣,宁可天天游手好闲也不肯作最简单的工作,而且对社会越发敌视。

原因呢?

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有问题,而是符合逻辑的结果。

因为生活保护申请不容易,一旦获得就是金饭碗,这些人不愿意去培训和就业,因为这样等于自己重新把自己送进风险之中。生活保护的享有者,通常是社会的弱者,即便通过培训就业,在社会上,公司里也是最底层的,有的丢了工作,再想寻求生活保护又要大费周折。这样负面的例子,一个就可以抵过一百个成功例子的影响。

吃生活保护者也不愿,不敢去积极努力改变现状,比如他们去打工,一旦被发现,轻则扣救济金,重则失去生活保护的名额。这种情况下,他们宁可街头烂醉,也不肯去工作了。

同时,严格的经常审查,使他们安定的生活之外,还有被社会侮辱的感受,接受救济的同时又产生对社会的不满。

回想在美国也看到一些世代接受救济的非裔家庭,其情况也很类似。这个问题,看来双方都有道理,却不知道出路何在。

我想,海峡两岸对这个问题,都面临一样的头疼。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