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40军在朝鲜 -- 小成

共:💬490 🌺3460 🌵8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十三)硬拼仗

(十三)硬拼仗

1951年4月22日黄昏,志愿军发起第五战役。此次战役我军兵力空前雄厚,前线共集中11个军54.8万人,再加上人民军的三个军团,总兵力高达70万,此时联合国军兵力只有34万,同时,我军首批从苏联订购的37个师的装备开始到达,步兵火力明显加强,各师组建了师炮团和高炮营,中央军委还调动了刚组建的4个炮兵师和4个高炮师,各种火炮增至6000门,其中大口径火炮约1000门,火力较前一阶段大为提高。因而各级首长对这次战役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仅第一阶段就计划歼敌5个师,其中美军3个师,并将战线推进至三七线,同时,我军准备付出五六万人的伤亡。

我军具体部署是:集中三个兵团(3兵团9兵团19兵团)主攻西线,3兵团为中央突击集团,指挥12军15军60军配属3个炮兵团,攻击美3师和土耳其旅,9兵团和19兵团为左右突击集团,从两翼进行战役迂回,其中右翼突击的19兵团指挥63军64军65军配属1个炮兵团,攻击英29旅,左翼突击的9兵团指挥20军26军27军40军配属6个炮兵营和一个反坦克炮兵团,攻击美24师和韩6师各一部,各部得手后共同围歼美24师美25师,朝鲜人民军积极钳制敌人,相机歼敌。

此次战役规模宏大,投入兵力之多,攻击正面之宽,预定突击距离之远,都是空前的。但是最终结果却是战役结束时的战线较之战役开始时的战线普遍后退,预定的歼敌主力和推进到三七线的战役企图都没有达到,我军伤亡高达8.5万人,歼敌8.2万人,没能成建制的消灭美军部队。这主要是因为我军火力和敌人相比仍处于绝对劣势,后勤上的困难依然没有克服。而美军通过四次战役的较量已经完全掌握志愿军的弱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了一套相应的对策。同时敌人对我军有可能进行的反击始终保有警惕,进攻时齐头并进,互相靠拢,不留间隙,步步为营。使我军完全丧失了战役的突然性和战术的新奇性。加之我军担心敌人有可能对我后方发起登陆作战,导致战役发起时间过早。因此第五战役被我军称为“不成功的大规模反击战役”,彭德怀也认为这次战役是他一生中四次军事上的错误之一(1932年打赣州,1940年百团大战,1948年西府战役,1951年第五战役)。

此战中40军配属9兵团,恰在战线的中央,他们的任务是由上甘岭出发,向南直插加平,在战线的中央打进一个楔子,阻断和割裂东西线敌军的横向联系和相互支援,保障西线部队分割围歼敌人,在整个战役部署上要求40军前进最快,前出最远,是整个战役的尖刀,是保证全局胜利的关键。同时,40军另一路也要协同39军阻止美陆战一师和美2师向西增援。40军的战役部署依然是老章法,118是作为尖刀完成中间突破的任务,120师协同39军,119师做预备队。40军是志愿军中参战时间最长的部队,但彭德怀考虑到3兵团和19兵团缺少与美军的作战经验,而40军刚刚补充了部分新兵,尚能一战,因此要求40军继续参加第五战役。全体志愿军中,也只有39军和40军连续参加了朝鲜战争的五次运动战,我想,这份殊荣,也是历史并不悠久的40军能保留至今的一个原因吧。

1951年4月22日16时,战斗打响,118师以铁拳头352团和打响抗美援朝第一枪的354团并肩突破,师长邓岳预料到此次突破不会再有空隙可乘,部队进攻必然困难极大,因此严令各级干部积极靠前指挥部队。战斗中,354团3营在团参谋长刘玉珠的指挥下迅速突破老对手韩6师的防线,冲在了最前面。他们冒着敌人猛烈的地空火力,大胆穿插,翻越了1040米的高山,连续打跨敌人五次阻击,以每小时15华里的速度向前推进,于23日24时到目的地加平以北的沐洞里,又与敌遭遇,一夜激战,天亮时才发现对手已不是韩6师了。而是准备西去增援的英27旅和加拿大25旅。此时3营处境十分危险,已经闯入敌人腹地,后续部队被敌人阻断,兵力悬殊,弹药殆尽。

身经百战的刘玉珠沉着冷静,他认为40军的任务本来就是要割断敌人的横向支援,保证西线部队的胜利,现在既然已经遭遇敌人了,就是把部队打光了,也不能放英军西去。营长李德章和教导员马仲吉完全同意他的主张,他们完全清楚接下来的战斗意味着什么,他们打开自己的文件包,烧掉了自己的文件与笔记。烧完文件,他们拿起了平时由警卫员和通讯员背着的卡宾枪,加入了战士的行列。

敌人开始进攻了,冲在前面的是“百人队长”式重型坦克,3营的反坦克武器只有一个火箭筒和两枚火箭弹。射手于怀珍首先打掉了一个威胁极大的英军重机枪阵地。然后跑到7连的阵地,他冒着敌人的炮火一直爬到离坦克只有15米的地方,开火摧毁了它,当坦克兵爬出坦克时他投出身上唯一的一颗手榴弹送这些人见上帝了。

英军凭借着火力和兵力的双重优势凶狠进攻,3营处境日益艰难,伤亡越来越大,混战中赤手空拳的救护组在抢救伤员时遭遇了一伙英军,他们奋勇扑上去抢夺枪支,英军掉头就跑,卫生员郁长安拿着夹板追他们,一个敌人不知道他拿的是什么武器,不敢开枪还击,最后被他把枪给抢走了。文书姜臣和另一个身高马大的敌人展开肉搏,杀红眼的他竟然一把抠出了敌人的眼睛。敌人越打越多,火力越来越猛,营长李德章主张由一个小分队向东突围吸引敌人,同时营主力向西突围,抢占有利地形,继续阻击敌人,刘玉珠同意了,但双方争着掩护对方转移,最后达成妥协,分兵突围,互相掩护,相机行事,谁能得手谁就突围。

李德章首先带着一个20人的小分队向东突围,他们大张旗鼓,有意暴露,一边前进一边猛烈射击吸引敌人,果然引起敌人的注意,小分队前赴后继,没走多远就全部伤亡。见到这种情景的刘玉珠持枪猛烈射击,试图掩护他们,不幸中弹牺牲。还记得这个刘玉珠吗?志愿军出国第一战在团长不在的情况下就是由他协助团政委指挥的,他1940年入伍,入朝以来五次战役始终战斗在最前沿,他是40军牺牲的第三名团级指挥员。

剩下的部队在教导员马仲吉的指挥下坚持战斗,不久马仲吉也牺牲了,连排干部也大多伤亡,失去指挥的部队没有溃散,他们排自为战,班自为战甚至各自为战,死打硬拼与敌人血战到底。英军被这支杀红眼的小部队吓住了,步兵远远躲在外围不敢靠近,失去步兵掩护的坦克也不敢靠上去,没有反坦克武器的3营士兵用步枪射击坦克的驾驶窗和了望孔来压制坦克,偶尔从烈士身上收集几枚手榴弹来炸散试图靠近的敌人,英军居然一时间奈何不了他们。天黑了,不擅夜战的英军害怕我军的夜袭撤走了。

这时,幸存的战士们互相包扎伤口,救起了重伤的营长,李德章醒来后得知刘玉珠与马仲吉牺牲后悲痛不已,但严峻的形势不容他继续伤感,他首先指挥部队掩埋了烈士的遗体,身负重伤的他头脑依然清醒,他想到后续部队至今没有到达必然是遭遇敌人重兵阻击,向北突围很难成功,因此他指挥部队向南行进,一边收容部队,一边寻隙绕路突围。让他高兴的是,到了下半夜,他居然集合起了将近一个连的人。虽然大多数人都负了伤,但是他们没有丢下一个重伤员,轻伤员轮流背着昏迷不醒的重伤员艰难前行。李德章依然按照7连8连9连机炮连的序列编了班组,他用这种方式告诉他的士兵们3营还在,他们仍然是一个战斗集体。

侦察地形后,李德章亲自挑选了突围路线,在经过一片开阔地时他们被敌人发现了,8连6班奉命断后,他们只有3个人,却是此时3营战斗力最强的一个班了。他们在掩护全营撤退后,自己分成两个小组,交替掩护撤退,战斗中两个人负了重伤。负轻伤的副班长周传家找到了一个防空洞,把两个重伤员搀了进去。此时,他们只剩下一颗手榴弹,周围到处都是英军,两个重伤员不愿连累战友,让周传家趁黑夜突围,周传家不干,他说我们是一个战斗集体,生死与共,同时他也安慰他们,外面炮声很急,说明我军正在进攻,坚持下去,营长一定会派人找我们的.他们相互鼓励,等了三个昼夜,干粮吃完,周传家黑天跑出去挖野菜给战友们充饥,到了第四天,他们听到了外面有人在呼喊他们的名字,果然连里派卫生员过来寻找他们,他们被重新包扎伤口,回到了部队。

354团3营英勇血战,割裂了联合国军东西两线的联系,拖住了敌军两个旅的兵力,为西线部队创造了有利的战场条件。战后,354团3营荣立一等功,该营7连8连和机炮连也荣立一等功。李德章1994年不幸病逝,朝鲜战争时任40军政治部主任的李伯秋特赠挽联一副:

难得志宏胆大,身先士卒,万事汤火不避;

向来心直口快,坚守信义,一生肝胆照人!

不知道1998年40军师改旅时354团保留下来的是哪一个营,我很希望是3营。因为打过这种硬拼仗的部队再遇到任何强敌时都会有一种压倒任何困难的气概,这种精神越是在困难的时候就会表现的越明显,而且这种精神也不是在新组建的部队想建立就能建立得起来的。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在裁军时都会尽量保留战史悠久的老部队的原因吧。

通宝推:托马斯,桥上,建丰,strain2,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