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不同意萨大对鲁迅的指责 -- 细脖大头鬼

共:💬89 🌺186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谢谢夜月提醒,这个例子很典型!例子非常多的,我想举另一个侧面的。

鲁迅让人感动的倒不在于大喊抗日口号,他的眼界总超越了口号,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文化透视。

兄引的这段批判就不仅是对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直接的批判,而是对一种文化幻想和自慰的破除。

我举一个我刚重读的一篇吧。《准风月谈·电影的教训》。这篇他不仅批判“旧戏”里的封建等级名分的虚伪,也谈到了好莱坞电影中的种族主义神话的模式和中国人对此的错误认同——相当先锋呢。我觉得这篇放在现在也是很出色的文化批判的范例。更何况在后半部分,先生还进一步批判了大汉族主义的电影《瑶山艳史》,连中国人自己的复制西方中心、自我欺骗的幻想也给打破了。这一点简直就是在批判现在的民族主义愤青们了。

连中国内部的“再殖民心态”,鲁迅先生都大大加挞伐,难道他会容忍更为残酷和不义的日本帝国主义?注意,此文也是发表于三十年代初,1933年九月11日的《申报·自由谈》,署名孺牛。

好在文章不长,可以直接贴出来看看。

当我在家乡的村子里看中国旧戏的时候,是还未被教育成“读书人”的时候,小朋友大抵是农民。爱看的是翻筋斗,跳老虎,一把烟焰,现出一个妖精来;对于剧情,似乎都不大和我们有关系。大面和老生的争城夺地,小生和正旦的离合悲欢,全是他们的事,捏锄头柄人家的孩子,自己知道是决不会登坛拜将,或上京赴考的。但还记得有一出给了感动的戏,好像是叫作《斩木诚》。一个大官蒙了不白之冤,非被杀不可了,他家里有一个老家丁,面貌非常相像,便代他去“伏法”。那悲壮的动作和歌声,真打动了看客的心,使他们发见了自己的好模范。因为我的家乡的农人,农忙一过,有些是给大户去帮忙的。为要做得像,临刑时候,主母照例的必须去“抱头大哭”,然而被他踢开了,虽在此时,名分也得严守,这是忠仆,义士,好人。

  但到我在上海看电影的时候,却早是成为“下等华人”的了,看楼上坐着白人和阔人,楼下排着中等和下等的“华胄”,银幕上现出白色兵们打仗,白色老爷发财,白色小姐结婚,白色英雄探险,令看客佩服,羡慕,恐怖,自己觉得做不到。但当白色英雄探险非洲时,却常有黑色的忠仆来给他开路,服役,拚命,替死,使主子安然的回家;待到他豫备第二次探险时,忠仆不可再得,便又记起了死者,脸色一沉,银幕上就现出一个他记忆上的黑色的面貌。黄脸的看客也大抵在微光中把脸色一沉:他们被感动了。

  幸而国产电影也在挣扎起来,耸身一跳,上了高墙,举手一扬,掷出飞剑,不过这也和十九路军一同退出上海,现在是正在准备开映屠格纳夫的《春潮》和茅盾的《春蚕》了。当然,这是进步的。但这时候,却先来了一部竭力宣传的《瑶山艳史》。

  这部片子,主题是“开化瑶民”,机键是“招驸马”,令人记起《四郎探母》以及《双阳公主追狄》这些戏本来。中国的精神文明主宰全世界的伟论,近来不大听到了,要想去开化,自然只好退到苗瑶之类的里面去,而要成这种大事业,却首先须“结亲”,黄帝子孙,也和黑人一样,不能和欧亚大国的公主结亲,所以精神文明就无法传播。这是大家可以由此明白的。

   九月七日。

外链出处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