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天才训练指南 -- 同人于野
Watson 出生在芝加哥,他的大学学位就是在芝大获得的。从12岁开始,他就在一个颇受欢迎的广播节目Quiz Kids,里面担任角色。15岁,Watson进入芝大学习。19岁那年,他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在他自己的传记 Avoid Boring People里面,他把芝大描述成一个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这的确没有错,看一看从1940年到196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里面有多少芝大的就知道了),他从中获得了抓住重点的能力(instilled with the capacity for critical thought)。
大学毕业之后,他被印地安那大学的Salvador Luria的工作所吸引,并加入了Luria的实验室,完成他的博士学位。 那个时候,正是著名的噬菌体时代。而噬菌体研究集团的两位领导人,一个是Luria,另外一个是冷泉港实验室的Delbrück。Luria最终因为著名的Luria-Delbrück实验而跟Delbrück分享了诺贝尔奖。(由此可见,Watson早早的就投入了大师的门下,)
噬菌体研究集团给予Watson的,不仅仅是学术上的培养,而且在那个时候,当大多数人依然把蛋白质作为主要的遗传载体,而把DNA仅仅作为一个无用的辅助材料的时候。已经隐约意识到了遗传基因的真实载体。在1949年的时候,Watson在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影响下,已经开始关注Oswald Avery开创性的工作了。而正是那个工作暗示了DNA作为遗传载体的作用。Watson当时的研究工作就是如何利用X-光来灭活噬菌体。(这不能不说他以后最重要的发现,并不是凭空得来的)
1950年,Watson获得博士学位,并前往哥本哈根,开始在Herman Kalckar手下的博士后工作。Kalckar对于如何人工合成核酸感兴趣,他想利用噬菌体来作为研究手段。而Watson的研究兴趣已经转向了DNA的结构。(不能不说这个小子在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影响下,始终能够把握住研究的前沿和重点)在跟Kalcker工作了不久之后,Watson就开始跟噬菌体研究集团的另外一个成员Ole Maaloe开始合作了。在这个实验里,Watson设想利用放射性标记的法子,来区分究竟是噬菌体的哪一部分,是真正的遗传物质。这个实验,最后由他的导师Luria和Delbrück完成,成为了确定DNA三大实验证据中,最坚实的一个,也最终为他的导师赢得了诺贝尔奖。(所以说,这个小子,在一群大师的影响下,已经逐渐向一个大师的水准开始靠近了)但是在当时的实验条件下,这个实验还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Watson 始终跟Kalckar没有建立起来一个良好的关系, 但是他还是陪同Kalckar 去意大利参加了一个会议,在那里,他见到了Maurice Wilkins,并且听到了关于DNA X-光衍射图形的结果。 Watson 由此确信DNA一定存在一个特殊的结构。
之后的1951年,Linus Pauling在蛋白质的X-光衍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 发表了关于蛋白质alpha螺旋的模型,这个发现进一步刺激了Watson,使他想学习X-光衍射的分析方法。同年夏天,他的导师Luria 通过John Kendrew给他在英国的卡文迪许实验室安排了一个博士后的职位。
卡文迪许实验室,是最著名的一个物理学实验室,我想不会再有任何一个物理学实验室可能超过卡文迪许实验室额高度了。但是,要注意,Watson的成功,绝对不是因为他加入了卡文迪许实验室,因为他加入泡令实验室或者其他的X-光衍射实验室也可以得到同样的训练和结果。
但是,如果Watson没有加入卡文迪许实验室,或许他永远也不会成功。因为在那里,他遇见了 Francis Crick。两个人共用一个办公室。两个人很快发现他们有着相同的兴趣,结果两个人开始了对于DNA结构的研究。Crick 很快利用自己的数学才能解决了数学上的问题,而Watson知道所有的噬菌体研究集团的重要DNA研究结果。
仅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Watson当时的课题是研究烟草花叶病毒。根据电子显微镜数据以及X-光衍射数据,他知道烟草花叶病毒是一个alpha螺旋。1951 Crick和 Watson开始跟Maurice Wilkins进行了一系列的非正式行的合作。他们在Rosalind Franklin没有同意甚至是得知的情况下得到了Franklin的最新研究数据。当时Rosalind Franklin在一些讲座中已经提到了DNA的螺旋结构,并且对于DNA的碱基在内,磷酸集团在外,已经有了猜测性的描述。但是,她还缺少某些关键数据来完善自己的模型。
在1952年,Watson的导师Luria应邀去英国讲学却因故不能成行,Watson代替老师发言,讲述了一些自己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同学者的交谈中,他得知了DNA的直径是2nm。同年他们从Erwin Chargaff得知了构成DNA四个碱基的具体数据。当这些所有的数据放在一起以后,他们终于能够开展自己的DNA模型研究的冲刺了。
在1953年2月,第一个手工模型被制造了出来,并且确定了碱基处于一个平面,与AT配对GC配对的事实。1953年4月,该文章被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从此揭开了生物学发展的新的一页。
值得庆幸的是,X-光衍射的权威,Linus Pauling,原本要在1952年访问英国,却因故没有成行,也使得他始终没有机会接触到DNA的X-光衍射数据。
另外一个小组的Maurice Wilkins和Rosalind Franklin,则在最后一步,因为缺乏四个碱基的具体数据和DNA的直径而功亏一篑。Rosalind Franklin很快郁郁而终。1962年,Watson, Crick, 和 Wilkins分享了当年的诺贝尔生物医学奖。
至于Susumu Tonegawa,他的情况你好像也没有搞清楚。利川根进的博士训练是在UCSD,而当时大多数的日本人都是在本国拿到博士学位然后去美国做博士后。就是在今天,能够直接从日本被录取,也是一个学生能力的一个直接证明,更何况是UCSD这种一流的研究大学。
利川的博士后开始是在the Salk Institute的Renato Dulbecco 手下,而Dulbecco是在1975年获得了诺贝尔奖。因为visa的原因以及Dulbecco得推荐,才去新成立的Basel Institute的Niels K. Jerne(1985年获奖)手下开始研究工作。
利川一开始是病毒研究,但是在去Basel Institute之后,转换了自己的方向。开始了他在免疫学方面的研究。并凭借这个研究最终获得了1987年的诺贝尔奖。
所以,利川的轨迹比Watson更加的鲜明,是一个不断上升的曲线。而你说的他被迫去欧洲名大学混了一下。被迫倒是真的,但是混绝对的说不上。能够在当时的情况下把握住研究的热点方向,毅然转换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且不断的得益于周围的环境与合作者,这绝对不是混一下就可以做到的。
利川最后花落MIT,并一直是HHMI的成员,后来他的研究方向再次转变,前几年还活跃在第一线。
由此可见,大师们的成就,固然是建立在自己的洞察力和聪明才智的基础上,良好的合作关系,通畅的信息交流,以及以前所受的严格训练,才是成功的关键。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压缩 3 层
🙂大浪淘沙 胡一把 字449 2008-01-31 10:47:25
🙂慢慢来 1 水风 字686 2008-01-31 20:39:04
🙂开头被否定掉的大师很多啊 胡一把 字260 2008-02-01 11:54:01
🙂我只能说阁下好像没有认真看过Watson的传记
🙂UCSD在当时并不有名,现在也是中上 PBS 字47 2008-02-07 21:44:33
🙂Susumu Tonegawa情况很逗 1 PBS 字386 2008-02-07 21:2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