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夏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夏朝简史) -- 黄金狮子

共:💬31 🌺23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夏时代的中国大地上(夏朝简史)

夏代的早期(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2000年),或者说是夏以前的几百年,炎黄部族(诸夏部族,三皇五帝世袭)或者叫华夏部族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在黄帝之后,长期保持着“天下共主”的地位。炎黄部族的活动区域,或者说核心区域主要在今天的晋南、河南和陕西东部这一代。在公元前2500到公元前2000年这个时间段内,有一个铜石并用时代;考古上,把这个时代的文化叫龙山文化(因最早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到目前为止,龙山文化遗址已经发现大概有1000多个,在这个区域之内(炎黄部族)就大概占有700多个。到了夏禹时代,这个数目进一步整合为200多个(在这个区域内)。

如果从大禹开始算,夏的都城在“夏都阳翟(八年),夏居阳城(三年)”;阳翟也就是今天的许昌禹州(瓦店遗址),大禹有天命后正式立都的地方;也是在这个地方,禹公布了《夏小历》;改了立法,宣布了新的朝代的来临。阳城是今天登封县王城岗地方,是大禹避帝舜的儿子子商的地方。

到了夏启的时候,在阳翟建了一座钧台,举行了钧台之享,宣布了家天下的开始。但是,夏启并没有在这个地方建都,而是把都城迁到了平阳(尧舜所在,另一说在安邑,这两个地方很近)。(补一)这是因为,东夷部族(山东、江苏龙山文化已经开始逐渐强大起来了);在靠近豫东平原,远离本部族核心区域的地方立都,容易受到威胁。在解决了和帝舜支系的天子位之争后,夏的王室选择迁回老家大夏;既方便统治,又方便消除威胁。

在大禹的时代,禹有几个贴心的老干部也都封在了阳翟附近;譬如,昆吾氏(夏之同姓)封在许昌以东的帝邱(河南濮阳);四岳的姜姓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在了河南南阳;斟寻氏(夏之同姓)封在了今天的河南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一代。

夏启死的时候,把天子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太康是个二世祖,实在不能服众!没有了领导核心,炎黄部族就开始乱了起来。东夷的有穷氏在酋长羿率领下由山东迁到了有夏氏属地的穷石(今河南省洛阳之南),还和当地的夏人通婚。这个羿可是个猛人,抓住炎黄部族(夏人)混乱的当口,起兵赶跑了太康,因夏民而代夏政。

太康也没跑远,他投奔了同族同姓的斟寻氏,于是“夏都斟寻”(二里头);羿这个人很有政治头脑,一开始也没敢直接称天子;他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后(天子),这就改了性质成了自家人窝里斗。但事实上,国事还是由羿来控制。就这样,也引起了不少部落的不满。其中主持天象活动的有和氏与有羲氏就公开地不买账。羿干脆说他们废时乱日派兵收拾了他们。(“太康失国”)

太康实在是个废物点心,对羿一点儿办法也没有;他的五个弟弟和他一块跑了出来,看到他这么没用,就做了一首《五子之歌》,用大禹的事迹来讽谏他。后来,太康和仲康都死了(郁闷而死),羿就直接称了王,变成了“后羿”。太康死了之后,儿子相继位,屁股还没坐稳;后羿就打了过来,相只得向东面跑,去投靠另一个同族同姓斟灌氏和禹的老干部昆吾氏。后羿也定都于斟寻(还是有点不敢在夏人的老巢平阳)。夏后相后来就住在昆吾氏国都帝邱,开始了“夏都帝邱”时代。

后羿是个猛人,但不是个“小人”;这种人那里斗得过小人哪!一不留神,被手下的“小人”寒促给要了性命,连老婆也被人接受了(是嫦娥吗?)。寒促可是个小人,讲究赶尽杀绝,夏后相、斟灌氏和昆吾氏都接连被寒促给收拾了,只剩下后相的怀着孕的老婆缗(mín)跑回了娘家有仍(今山东济宁市南),不久就生下了有名的少康。

史家历来瞧不起“小人”,也就瞧不起寒促;可以讲“后羿”,可以说“后羿都斟寻”,但没人理寒促这回事!直接就讲到了少康。少康小时候靠着舅舅过活;长大了以后,又娶了老牌世家有虞氏(帝舜的儿子子商的后代)的一对姐妹花做了老婆。自个也悄悄藏到了有虞氏的纶地(河南省虞城县,寒促的眼皮底下)。

寒促对夏人来说(炎黄部族)到底是个儿外人,为政又不靠谱;大伙吃够了寒促的苦头,也吃够了没领袖的苦头。这时的少康有田一成(方圆10里),有众一旅(500人),他联络了斟寻氏、斟灌氏和昆吾氏的后裔,举起了后禹和后启的大旗,在夏人的一致拥护下杀了寒促及其党羽,恢复了姒氏(禹的姓氏)在夏人中的地位。后少康自幼吃够了苦头,复国以后能勤于政事,很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诸侯们都很拥戴他(“求阳翟夏王之故都,葺宫室,修钧台,视九鼎”,“坐钧台而朝诸侯”),夏朝再度兴盛(成为天下共主),史称“少康中兴”(史书上的第一个“中兴”)。他的都城在阳夏(原属河南开封,现属河南周口),夏朝到了他这个时候才真正稳定了下来。

少康死后,他的三儿子杼继位为天子。后杼可是一个猛人,他父亲少康复国的时候就曾经独自领过兵打过仗。他当了天子之后,先把都城迁到原(今济源西北),四年后又迁到老丘(今开封东北陈留县).,夏都东迁了。史书有载“季杼作甲”,您瞧厉害吧!在杼当天子的时候,不断地同东夷打仗,一直打倒东海边,第一次降服了东夷族。夏人很推崇他,认为只有他能够继承大禹的事业;祭祀的时候,“杼,能帅禹者,夏后氏报焉”。不过,杼只当了十七年的天子,就得病去世了。

后杼的儿子槐也是个猛人,他继承了他老爷子的事业,继续东征;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后来夏桀还利用这些九夷压服过商汤。槐作了二十六年天子,死后埋到了老家安邑(后来的好些个夏王都有这个习惯)。

后槐的儿子芒是下一任的天子;后芒没什么值得称赞的功绩,留置于史书的事情只是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沈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芒子后泄的时候,夏的国力还在上升。东夷、西羌等六夷都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后泄的爵命。后来继任的夏王(后不降、后扃)在位的时候,夏人的日子还过得不错,还保持着天子的颜面。但到了后仅时侯,风水轮流转,夏朝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在后仅的时代,夏的国都就不得不从豫东平原上扳回豫西老家了。史书记载,帝皋都渑池(今三门峡渑池)附近,这个时候夏人在斟寻已经营建过宫殿了。到了帝桀(名履癸)的时代,夏人干脆把都城扳回了斟寻(二里头),历史又跑回了原点。

不得不说,到底曾经阔过,夏人的心气还是很高的;和殷墟商人的王都一样,夏人也不曾在国都营建城墙。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夏人心中还是有数的,在宫城的外围建了一道宫墙来保护自个儿。

等到英明神武的商汤干掉了夏的老干部、老伙计(韦、顾、昆吾)的时候,斟寻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地方(有学者估计,这时候的斟寻的人口少则三万,多则十五万)。可是这样大的力量和那一道宫墙都没保住后桀和姒氏家族的天子位,六千兵马就在商汤领导下冲进了斟寻,搬走了夏人的宝贝和姒氏家族的天子位;商汤有了“大命”,践了天子位,改朝换代了。

史书上对“太康失国”这一段历史还有分歧,姒氏家族的夏朝的历史算上这一段就是:“从禹开始共有十四世十七王”,“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或四百七十二年)”;不算这一段,“四百三十一年”(或四百三十二年)。

补一、也有一种说法,大禹的都城在平阳,狮子不大认同;在狮子看来,大禹之所以离开炎黄部族的老本营晋南地区,确实有避开帝舜和帝舜的儿子子商的想法(避开禅让),但恐怕也有避开他们的影响发展自个的实力的想法(眼皮子底下);到了大禹正式继位,在阳城和阳翟一代已经有了一个基础,很难抛弃这些再回晋南了。早先的史书记载只是“夏都平阳”,也并没有记载禹都平阳。

狮子还看到,有人认为古史记载的阳城看作阳翟之误;狮子不赞成这个看法:一、汉代以前,阳城和阳翟就不是一个地方;二、记载的是“夏都阳翟”和“夏居阳城”是在不同的场合,各有所本;三、在阳城和阳翟都发现了那个历史时期的遗址,考虑到遗址的规模和八年、三年的历史记载,狮子作了如下解释。此外,《竹书纪年》载:“禹都阳城,后居阳翟(音狄)。

关键词(Tags): #夏朝元宝推荐:橡树村, 通宝推:飒勒青,老老狐狸,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