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Sony的DSLR能成大气候吗?(续) -- 晨枫
在另外一个坛子和“保鲁斯”网友交流的时候,突然发现Sony还有一个大问题。这个“保鲁斯”对Minolta很熟,他说Konica Minolta只出售了相机和有关技术,但没有出售镜头部分。Sony现在出售的原Minolta镜头需要向KM支付royalty,而且KM拒绝降低royalty,弄得Sony很郁闷,可能最终会索性“去KM化”,将原Minolta设计全面停产,改为自己的设计。这就有问题了。
SLR或者DSLR的相机只是一半,镜头是另一半,而且对于高级用户来说,是更大的一半。手头只有一两个塑料镜头的话无所谓品牌忠诚,有了一堆高级镜头后,想不忠诚都难,说到底是对钱包忠诚,谁没事老和自己的钱包过不去啊?
Sony是不做镜头的,Sony和Tamron合作(Sony拥有Tamron的很多股份),在摄像机和低档Sony相机上用Tamron的镜头,贴Sony牌子,估计很多数码相机上的Carl Zeiss镜头也是Tamron的手笔,而和Zeiss没有什么关系。Tamron是第三厂家中的主力,在技术上也算追求创新,胶卷时代的28-200的超级变焦就是Tamron开始的,后来发展到28-300。但和原厂镜头相比,Tamron的光学质量乏善可陈,用汽车做比方,Canon和Nikon好比Honda和Toyota,那Tamron就好比Hyundai,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很多地方也实际上相当不错,但总是差了那么一点,not quite there。Tamron不是没有努力过,当年推出200-400/f4镜头,在摄影界曾是一片轰动,因为此前没有人能够在这个焦段做到这么大的光圈,还是变焦,价格又便宜。不过最终还是栽在画质上,Tamron的成像锐度都偏软,反差也软。Tamron也做过70-200/f2.8的专业级变焦和300/f2.8的大炮镜头,但画质上比不过原厂镜头,价廉都不行,现在好像从专业市场洗手不干了。当然,作为原厂镜头的廉价替代,Tamron是物有所值的,但也仅此而已。Sony要靠Tamron打镜头的天下比较难,不过也难说,Tamron未必见得没有足够的镜头设计和制造技术,只是受限于自我定位,不得不拘泥于低端镜头。毕竟Tamron有少数特殊镜头例外,比如90毫米微距镜头,比Canon或者Nikon的原厂镜头都强。要是这样的话,Sony还是有戏的。不过这只是假设,从Tamron的历史来看,现在还看不出这个假设有成真的近期可能。
第二个可能是依赖Zeiss。Carl Zeiss是镜头里的佼佼者,Tessar、Plennar等经典Zeiss设计到现在还是很多镜头的基本设计,最优的就是最优的,不能再优了。但是Zeiss和其他大名鼎鼎的德国镜头一样,在以变焦、长焦、超广角为特色的现代135镜头上没有多少建树,挂Zeiss的名号也仅此而已:名号。最后的镜头设计不见得是Zeiss的,就算是Zeiss的人马,也不见得能创造奇迹。在亲儿子Contax那里,Zeiss就没有多少变焦、长焦、超广角镜头,这些其实是日本人打出的天下,时间长,经验多,产品也多。这种高技术的光机CAD设计德国并不比日本强,所以索性避开。Zeiss和Leica的超广角是在旁轴机上的,旁轴机天然适合广角,但有其他局限,尤其是长焦和parallax(视线和成像不在同一轴线上),所以日本人现在不怎么在旁轴机上下功夫,老实说德国胜之不武。依我看,Zeiss靠不住。
前面说到Sony自己不做镜头,现在看来不尽准确,据“保鲁斯”说,原Minolta的一些人马已经转入Sony门下。Sony当然是财大气粗,有了一班顶级人马加盟,也是可以自己搞起一套镜头来的。问题是,镜头包括光学、机械、电子设计,还包括制造、测试,加盟的人马是不是齐全不知道,也需要大量时间和金钱才能建立一整套体系。在此之前,Sony必须耐得住寂寞,这在商业上是不是可行,只有Sony知道了。日本厂家在过去是有这个“耐得住寂寞”的功夫的,但经营“美国化”以后,对短期收益的注重大大增加,尤其是Sony这样的公司,是不是依然能耐得住寂寞就难说了。从技术上来说,Minolta的镜头很不错,但不比Canon或者Nikon好,如果出动原班人马,是不是会创造奇迹,目前还是存疑。如果不能在某些方面超过Canon或Nikon,那Sony镜头的生命力就有点问题。这有点像Lexus挑战奔驰和宝马的时候一样,用户对支持新品牌的热情原没有投资蓝筹股高,Lexus最后是靠超高可靠性和安静取胜的,Sony镜头靠什么取胜呢?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Sony的DSLR能成大气候吗?(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