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在日本姓氏中怀旧(上) -- 冷原子

共:💬116 🌺27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在日本姓氏中怀旧(上)

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普遍有自己的姓名,是明治维新以后的事情了。在那之前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里面,日本平民大多没有名字,只是太郎二郎的叫。有名字的都是贵族和重要的人物,像丰臣秀吉,德川家康这些将军,或者千宗易这样的文化大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结束了锁国政策,开始与国际接轨,平民才开始有自己的姓名。

据说当时全国人民都要给自己的家族起姓氏,好多人为了方便,就用居住地周边的环境做姓氏,于是就有了小泉,中岛,山本这些姓。这里顺带说一句,我觉得日本总的来说不算是个创造力太匮乏的国家,在科学上涌现过很多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朝永振一郎甚至在二战中相对封闭的环境里独立的搞出了重整化。在工业上,更有小巧玲珑轻便实用的产品,比如二战时曾经让盟军大伤脑筋的零式战斗机。但是日本人在语言上的智慧,却似乎非常乏善可陈。上面说的姓氏,算是一个例子吧。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他们的外来词。明治维新之后,为了向欧洲学习,日本人从英语等欧洲语言中引进了大量外来词。本来呢,这个外来词的引进也无可厚非,中文里面也有很多外来词。但是我觉得吧,这个外来词的引进,最高境界是音译和意译兼顾,比如中文中的“系统”和"系列"这两个词,分别取自system和serial,译的浑然天成,巧妙无比,以至于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们是外来词了。我也是最近才从冰冷雨天的博客上知道。第二个境界,则是意译,比如把computer翻译成电脑,把laser翻译成激光,也是形神兼备。最不济了才搞单纯的音译,但是朗朗上口是必须的要求,比如咖啡,雷达等等。

日本人呢,他们从英语中吸收的外来语,数量远比中国人来得多。这里面不仅包括了咖啡这样独特的词,也包括了礼物这样的日常用语。而且貌似不分青红皂白,一概音译。比方说,他们管礼物叫“普瑞爱赞投”(present),管个人电脑叫“坡森诺-康姆皮休特”(personal computer)。我很奇怪,难道日本人明治维新以前不送礼吗?为什么不能意译呢?日本人的片假名,就是用来音译这些外来词的一套拼音系统。把英语中的单词,用片假名“拼写”出来,就是相应的日语了。读音和英文很相近。为了引进外来词而设置一套注音系统,这在全世界恐怕独一份了。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貌似简单明了,而且对提高日本人的英语水平有好处,其实则不然。片假名让日语中多了一大批不伦不类像乱码一样的生硬词汇,完全没有中文外来语中的那种文采,内涵和底蕴,而且,这么多年下来,很多日本人的英文仍然很糟糕。

回到姓氏上面。众所周知,在中国,虽然姓氏众多,但是人口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姓上面,比如张王李赵等等。很多小姓,拥有的人很少。来日本之前,我一直想当然的认为日本也是这样,大多数日本人,应该都姓山本,佐藤,小林,石村这几个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几个日本姓。但是到了这里,才知道原来并非如此。日本姓氏在人口中的分布,貌似非常平均。至少我接触的这十几个日本人,好像就没有重姓的。我身边的这些日本人的姓氏,按照我熟悉的程度,可以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我在国内闻所未闻的姓氏,比如国府田,夏本,还有林。林是我们这里麦当劳的一个服务员。我一开始还以为是中国人呢。谁知一句中文都不会。

第二类,就是我在国内的时候就常见的日本姓氏。事实上,这样的姓氏在这里我只见到三个:上田,川口和渡边。至于很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山本和山口,到现在为止我还没碰到。在碰到的这三个姓中,值得一提的是渡边。跟中国人比较有关的渡边,貌似有两个。一个是《地雷战》里面偷地雷的日本鬼子渡边,这个形象我们父母那一辈很熟悉,因为他们能看到的电影不多,《地雷战》应该是看过多次的了。况且,在文革结束之前的中国,大多数电影中正面人物一本正经不苟言笑,观众只能从各种反面角色中寻找幽默感。这个带着老乡头巾偷地雷的日本鬼子,恐怕和《小兵张嘎》里面吃西瓜的胖翻译一样,成为那个年代电影中为数不多幽默元素了吧。我这一代70后的年轻人,也有不少看过《地雷战》的,不过我对这个渡边印象不深,还是后来看到《一年又一年》里面提到,才想起来的。

元宝推荐:范适安,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