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经济状况简介 一 -- 电子赵括
随着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兵力的逐步投入,大量的青壮年劳力被征召,以及军工为中心的产业扩充计划也需要确保大量的劳动力。早在1934年,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日本劳动力已经由过剩转变为不足。随着日本为了军事而大力发展重工业,其趋势日渐明显,尤其是重化学工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1937年6月对202家工厂做的调查,下一年度劳动力不足的比例预计为临时工17%,无相关经验者29%,有经验者27%,熟练工24%,成为日本产业发展的重大障碍。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日本全面侵华战争随之带来兵员征召以及军工产业优先,不可避免地劳动力市场也带来了影响。1937年,日本重工业产值首次超过轻工业产值,达到全部工业产值的55%。轻工业工人数量基本上维持现状,重工业工人数量有所增长。这其中有几个变化引人注目。
首先,临时工比例上升。1936年临时工数量占全部工人数量的10.8%,1937年底达到25.7%。同正式职工相比,临时工的薪水较低,同时没有任何社会保障。临时工数量的增加,带来了熟练工比例下降,劳动条件恶化,生产效率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反过来也影响了日本产业进一步发展。其次,女工的数量增加。原来的日本女工大多集中于蚕丝棉纺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随着征兵和军工的优先发展,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加剧,女工在原来主要为男工的重工业中,例如金属,机械,化工等的比例显著上升。以1931年男女工人数量为100计算,到了1938年金属行业女工数量达到481(男工为445),机械工业中女工数量达到781(男工为525),化工中女工为234(278),食品工业中为264(112),而纺织工业中的女工数量仅仅为107(男工116)。与男工相比,女工的薪水更加低廉,金属工业中女工的平均工资为男工的38%,机械工业为49%,化工为47%,纺织为49%,食品为48%。
在军需通胀中,工人的工作环境和实际生活水平均有所下跌。以1934-36年日本工人的实际工资和必要的生计费为100计算,1940年实际工资达到147.5,而必要的生计费用为180,实际工资下跌为原来的80.9%。伴随着实际工资的下跌,劳动时间延长,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条件恶化。占用职工的正常休息时间强迫继续生产,例如休息日的废止,休憩时间的停止,深夜加班等违反日本工厂法的举动都被以“例外”承认。1939年3月,日本公布《就业时间限制令》,以劳动力保护为名将机械,船舶,车辆,器具,金属工业的16岁以上的男子劳动者的工作时间限制在每天12小时。实际上这是以法律形式承认了每天12小时工作制,而且通过种种“例外”的规定为12小时以上的劳动开出不少方便之门,每天工作16小时的报道也并不罕见。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对日本的经济并无益处。工作条件的恶化直接导致了工人伤病的增加,无法正常出勤。1935年每1000名工人的死亡率为0.23人,1937年激增到2.25人,1939年为2.26人。其他公伤事故的欠勤率基本翻倍。日本自认为经济上最大的优势在于高素质的劳动者,那么受侵华战争牵连劳动力素质越来越低下的时候其前途之黯淡,也是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了。
1939年10月18日,阿倍内阁以《国家总动员法》的第19条为基础公布了价格等统制令,运输费用,保管费用,保险费用,工资等等都被列入统制范围,强行规定为1939年9月18日的水准。然而随着日本通货膨胀的加剧,以及1939年夏天的农业歉收,11月6日就将米价由每石38日元改定为43日元。同时,这个法令强行规定了工人工资,但是对将来的通货膨胀显然没有任何制止能力,引起民间抢购风潮。1939年底家庭燃料和日用品短缺,东京大阪等大城市的町会自发集资购入,在居民内部互相分配,《朝日新闻》等均有报道。这种不合理的经济政策带来的另外一个后果就是“经济犯罪”激增。根据警视厅的统计,被检举的经济犯,1938年为29,124名,39年激增为233,011名。这种犯罪率上升的统计结果不过是日本不合理的经济法律下社会矛盾激化的一个侧面罢了。
以经济矛盾的加深为背景,日本各政治势力公然开始了倒阁运动。其间涉及对美外交工作的失败,引用德国驻日本大使奥托在1939年12月31日给柏林的报告,
政府意识上的乐观导致的初期对政府方面的期望,随着美国态度变化已经转变为失望。......民心受到通商政策,以及由在中国战争引起的粮食以及其他物资供应状况恶化,尤其是物价上涨和政府配给制度失败的影响。一般预计,内阁将在1月中旬议会召开前总辞职。
尽管日本各界对于政府倒台后怎么办并没有一致的意见,内外交困中倒阁运动本身一帆风顺。1940年1月14日,阿倍内阁总辞职。1月16日,原海军大臣米内光政组阁。米内光政本人也并非得到一致拥护的政治家。在阿倍内阁倒台前陆军就有要员拜访了原首相近卫文磨,希望他能再次组阁,被近卫以“对财政经济问题没有自信”推辞。1月14日,《朝日新闻》甚至发出了(火田)俊六陆相必然会组阁的号外。然而出于对陆军势力的抑制,日本各方面协商后最终日本任命了原海军大臣米内光政成为新首相。这不但不能缓解陆海军由来已久的矛盾,日本经济固有的问题也无法解决,米内内阁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一个短命的内阁。米内内阁空有对美外交调整的意愿,其实际行动同美国冲突,日美关系持续恶化。1940年1月26日,日美通商航海条约正式失效;6月4日,美国开始对日本禁运工作机械,不久后美国开始部分对日禁运。虽然对日本尚没有根本影响,其姿态对日本已经造成冲击。对荷兰法国在亚洲的各殖民地,乘德国在欧洲横扫西欧之东风日本也开始加强对其殖民地的外交压力。6月24日,当美国提议日本维持东南亚“欧洲各交战国属地和领土”现状时,被米内内阁拒绝。对内经济方面,米内内阁也并没有特别的作为。值得注意的是1940年6月开始在日本六大都市实行火柴砂糖的票据政策,进一步深化了配给制。米内内阁对侵华战争以后日本出现的内政外交种种问题同样束手无策,加之陆军对其一直不满,政局动荡不安的形势无法缓解。对此各方面都有所观察,例如苏联在同日本的谈判中就注意到了这一点。当陆军终于说服近卫文磨再度出马后,米内内阁也就走到了尽头。1940年6月24日,近卫表示出马意愿后,陆军方面开始公然倒阁。6月25日,陆军大臣(火田)俊六对下属发表讲话,强调陆军方面的主张。不久后(火田)俊六辞职,陆军拒绝推选新任陆军大臣,米内内阁被迫总辞职。7月22日第二次近卫内阁成立。
1937年1月,关东军制定了满洲产业开发五年计划。半年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这个计划也不得不根据时局进行修订。经过修订后,1938年开始实施的五年计划,其根本意图在于大规模扩大工矿业的发展。计划中铁矿石的产量从660万吨增加到1200万吨,钢铁产量从490万吨增加到1040万吨,煤炭电力液体燃料等预计增加30-80%,资金投入经过两次调整后确定为60亿8千万日元。其中200万吨生铁,600万吨煤炭预计运往日本,与日本同时制定的四年产业计划相吻合。然而如此大规模的投入,其资金来源相当困难,日本国内的投资完全无法满足,以至于日方有些要员开始期盼来自美国的合作。同1931年后日本大规模驱逐他国资本进行对比,真是一个滑稽的结果。然而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后,为了配合日本战争机器需要,伪满的各种经济管制迅速扩大。1937年10月修改外汇兑换管理法,12月实施贸易统制法,1938年4月颁布暴利取缔令,9月制定临时资金统制法等等,第三国资本当然不会无缘无故为日本的战争机器作嫁衣,同日本本土一样资金的投入最后仍然依赖于发钞公债等通胀政策。1939年6月,伪满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北边振兴计划”,同“五年计划”“开拓计划”并称三大国策,预算总额10亿日元。其要点仍然是对苏军备,基本上无法期待经济收益。作为日本战争机器的一环,伪满经济也无法摆脱侵华战争的长期化和欧洲政局风云莫测之影响。日本本国的经济困难理所当然地造成了伪满的资金,器材,机械等的周转困难。欧洲大战爆发后对德贸易基本下降为零,对其他第三国的贸易也大受影响,加之恶性通货膨胀引起的物价飞涨,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的表面化,五年计划为中心的伪满经济政策破绽百出。1940年日本不得不对原来的五年计划进行了修正,将煤铁粮食的生产作为重点中的重点。其余非重点物资减产停产等等,实行财政紧缩政策,包括生活必需品在内的非军需物资生产被压缩,强行扩大军需生产。1940年11月发布的“日满华经济建设要纲”就是这一政策的缩影。
上述政策自然给伪满带来了恶性通胀。货币的大量发行,特殊会社的投资,远远超过消化能力的公债发行,通货膨胀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1937年度预算规模为2亿8千万日元,1940年达到7亿1千万日元;1940年6月,货币发行量达到1937年底的2倍,国债激增3.8倍。1939年一般国债的消化率不过10.6%。同时侵华战争造成华北人民大量向内地疏散逃亡,使伪满丧失了“闯关东”的重要劳动力来源,直接造成伪满劳动力不足。而对于侵华战争中的中国占领地,在法币和游击队等的抵抗下其经济政策也完全失败。不但不能成为日本战时经济的补充,反而成为了毁坏日本经济基础的白蚁。日本和傀儡政权的实际管理能力本来就算不上强大,在这种恶性循环下更加恶化。与此相对应的是1939年11月30日蒋介石下达冬季攻势作战命令。国军集中了71个师攻击武汉附近的日军第11军。日军虽然击退了国军进攻,深感威胁,要求增援,并在1940年初开始进攻宜昌作为报复。由于物资供应的恶化武汉的第11军能力受到限制,攻克宜昌后并不情愿驻扎占领,而东京则为了配合对重庆诱降的政治工作坚决要求占领。双方扯皮不到半年,共产党动员40万兵力实施百团大战,日军被迫从正面战场调集兵力回师清剿,给日本内部的这个扯皮画上了个不情愿的句号。国共两党抗战中分歧摩擦不少,这时候一拉一打客观上配合默契。对于日本而言侵华战争长期化,经济状况持续恶化,战略物资供应越来越窘迫的局面无法改变(回想起签订三国同盟时藏相和企画院总裁“赤贫”的表示)。如果日本不打算简单饿死,买不起的时候早晚抢会成为唯一的选择。1940年日本内部对于南进最大的分歧不过是英美可分不可分,即进攻东南亚的英荷殖民地是否会引起美国激烈反应,对于南进本身却没什么分歧。究其原因,毕竟坐等饿死的局面是谁都不可能忍受的。
本帖一共被 4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我自己觉得这个坑精华都在前面 2 电子赵括 字272 2008-02-10 13:05:07
🙂很好 天涯热血 字130 2008-02-11 09:54:35
🙂好帖。不花没天理 烟波钓徒 字0 2007-12-13 12:50:37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经济状况简介 五
🙂一年经济犯罪就恶化了8倍 燕庐敕 字152 2007-12-11 01:52:08
🙂不知道,但总不会坐等失败 电子赵括 字94 2007-12-11 07:18:24
🙂【原创】太平洋战争前日本经济状况简介 四 35 电子赵括 字7282 2007-12-05 21:14:06
🙂很有意思 北大28楼 字0 2014-02-05 20:0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