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下) -- 梁东
擦头而过的赴日研修机会
高中二年级上半年(大约是88年10月份的样子),正是高考毕业班玩命研究如何“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时候,我的学校上空却透出另外一条异样的彩虹:去日本研修。
事情的背景是这个样子的:伪满时期,我的学校曾经是一个日本的小学,当年的一个日本小学生多年之后对这段经历念念不忘,据说曾多次回来参观过,但依然觉得不能让自己的思绪放松下来,总想为当年的这个学校做些事情,于是就想到了这个“外派研修”。
他在日本是做食品加工企业的,希望以此作为“外派研修”的基础:选择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日本语言学校学习日语两年,然后在日本考大学。研修其间,学生在他的食品加工企业工作,所得报酬用于支付学习期间的各项开支以及出国的前期费用,并保证肯定会有盈余。
开始的时候,学校没有太把这个当回事,因为这位当年的“校友”说了,“不需要学习最好的学生,因为他们有在国内上名牌大学的能力,找中间水平的学生,日常表现守规矩就好。”所以学校也根本没有开大会,更没有来个“动员会”或“选拔会”什么的,只是高二年级四个班的班主任在班里和大家简单一说,“想去的和家里说说,如果家长同意就可以报名。”
没想到,四个班192名学生里面,报名的人数竟然超过100人!这个是学校和各个班主任没有预料到的。
因为我们这个是第一批,计划接收的只有5名学生,二十分之一的选择几率,学校和班主任不得不重新严肃的面对这个“选拔”问题。
选拔的具体过程不得而知,不过看着组建减少的“候选人员”,可以想象得出选拔流程大致如下:
1、 各个班主任先过目一下,先去掉那些平时喜欢惹是生非的主儿;
2、 各个班主任会同其他各科任课老师,再将某些学科学习成绩不均衡的先去掉;
3、 和学校各级领导开会研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以“淘汰制”方式减小“备选团队”的规模;
当然各个班级之间的名额分配问题也不容易搞定。四个班级,5个名额,如何分配呢?别忘了,这四个班级里,还分三个理科班、一个文科班,又该如何?
我在文科班,我的班主任认为文科和理科名额应该均衡分配,建议文科2个名额,理科班3个名额,配制更加合理;
理科的班主任可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理科的学生在国外(那时好象对去那个国家差别不大,总之就是出国)更有升入大学的机会;
因为各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老师子弟,所以内部消息并不缺乏;印象中大多数老师的相当一部分精力被牵扯到“研修选拔”工作中来,4位班主任更是首当其冲,身影匆匆,会议不断。
那段时间,学校最热烈讨论的就是这个事情了,很多细节也倍加传播:
“那个(日本)企业是做糕点的,工作强度不大,应该不大辛苦。”
“我们开始做的工作是给做好的糕点包装,很简单的工作。”
“日本企业的管理是很严格的,听说如果糕点如果被包装坏了话,是要受到惩罚的。”
“什么惩罚?挨打?罚款?”
“听说是要将弄坏的糕点全部吃掉!”
“那敢情好,我嘴喜欢吃蛋糕了。”
“哈哈,这个好,每天故意弄坏几个,连饭钱也省了。”
“有那么美的事儿?别忘了,这是惩罚,一天弄坏几十个,你全能吃得下?第二天、第三天还想吃?新鲜劲一过,送给你吃都未必想吃呢。”
总量控制(5个名额)没有改变,班级间的分配名额迟迟没有最终确认,“备选团队”的规模却不断精简中,从当初的过百,迅速的减半、再减半,三十几变成二十几,又变成十几。疑似还有其他年级的学生试图通过“入级”的方式进入“备选团队”,不过最终并没有见到,想来有些过于“匪夷所思”了吧。
期间我们这些“备选团队”在学校里被面试过一次,是两个人,一个是日本人,还有一个是翻译,向我们询问了一些个人问题,姓名、年龄、弟兄几人之外,无外乎“为什么想去日本”、“是否有准备面对陌生的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怕不怕”等等,回想自己当时的感觉,紧张好象没有,兴奋还是有一些,毕竟是个“很新奇”的经历,不想放弃。
经过三、四个月的筛选,当大名单里只剩下7人的时候,当初“不需要学习和表现最好生源”的初衷早已不可能了,留下的当然算是整个学校里当年级里综合表现最好的学生了,比较运气的是,俺也在列。
事情进行到此,好象很难再做进一步的筛选了,但是毕竟名额有限,总要有其他因素来进行最后决定的引入,所以最后一关就是:体检。
学校老师带领我们来到部队的一所医院,花了大半天的时间进行体检,基本上原来查过和没查过的项都查了,这倒不错,相当于高考体检提前了。
两周后,体检结果出来了,最终的人选结果也出来了。面对冲刺线,俺倒在了最后一米的跑道上。
我的班主任还为这事特地到家里跑了一趟,专门和我的父母正式沟通,明确了最终未能进入人选的理由:
1、 近视;记得当时是300度,这个说高不高,说低不低;
2、 心律不齐;这个早就知道,不过也一直没有当回事,现在被当回事了;
3、 独生子;这个原因不需要解释,虽然俺到现在也不甚理解,敢情二十年前就开始对独生子女的自理能力产生顾虑了,看来这个评价并非是对“80后”的专利。
除了陈述这些理由外,还特别对我进行了全面鼓励:
1、 学习名列前茅,在国内读重点大学或者好专业很有希望;
2、 综合表现突出,作为班里的团支部书记,能够很好的协助老师管理班级工作;
3、 不要气馁,“好男儿志在四方”,只要有勇气和信念,以后的机会多的是;
事实面前,虽然有些失落,但还是不得不接受,毕竟对自己来说,未来也并不就是这样的一条路。
看得出,我的父母倒是长出了一口气,虽然在几个月的各种热闹非凡的活动中,他们也在积极创造各种条件支持我的选择,但从心里来说,这么远的地方,这么长的时间,毕竟还是舍不得。现在的结果可能是最好的,孩子的选择没有打压,过程的表现值得肯定,事情的结果是自己所希望的。
虽然走不了了,但我依然很关心最终的入选名单。
原来在我们班里,还有一个女孩——方同学也在最后的7人大名单里,当时我们的关系比较密切。
方同学同学其实比我高一届,因病休学了一年,是文科班刚一分班就过来的。刚来的时候大家因为对她并不熟悉,很少和她沟通,作为班干部,我不仅是有机会,还有这个责任。慢慢的接触后发现,她不仅学习优秀,我们之间的共同点还挺多的,写诗、写小说、听齐秦的歌、对人对事的看法惊人的相似,所以很快就熟悉了,进而变得很密切。不过这种密切和恋爱、男女之情没有任何关系,就是觉得比较知己,觉得相互间更容易被理解和认同。
在这个“外派研修”的机会面前,我们好象比一般想象的更加团结,我们交流想法,做分析、研究形势,在进入最后的大名单前,方同学甚至和我说:“如果你去不了的话,那我也不会去。”或者这里有信任、还有依赖,更有对“红颜知己”的难以割舍。
总之,我相信这其中所有的都是正面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收获了来自心底的深厚友谊,并一直保持到今天,现在算来,也有二十年了。
我相信(也可以说希望),文科班能够给2个名额,我和她一起去最合适了,如果只有1个名额的话,我的机会更大;现在我的机会没有了,另外一个机会就铁定是她的了(因为不可能文科班一个名额也没有啊),至少我要劝劝她好好珍惜这个机会,不能轻易放弃。
事实是根本不需要我劝。
文科班只有一个名额,既不是我,也不是她。
奇怪吗?当然,我们也很惊讶这个结果。
文科班最后在名单上的,是在7人名单中没有的,也没有和我们一起参加体检的一个女孩,学习中等,表现一般。
在最后的近乎白热化的竞争面前,她是如何得到最后一个名单的呢?
原因很简单:她爸爸在外贸局工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的协调这件事情的运作,这个结果就是集体获益的代价喽。
名单确定了,再大的人前争议和背后议论也依然改变不了这个结果。
很多同学为我们两个鸣不平,好象我们是被“牺牲”的,值得深深同情。其实我们自己很快就平静了,又和往日一样,下课和同学说笑打闹,上课瞪大双眼听讲,似乎根本未曾发生过这件事一样。
从我们的角度,那个女同学倒是更加值得同情的,因为这件事之后,她似乎被全班同学所排斥,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没人和她一起玩、一起讨论问题,更不用说相互考问书上的知识点(备战高考的学习模式),每天默默的来,默默的走,极少说话。
其他科目的老师也不断的找时间安慰我,当时除了作为班主任教语文的高成举老师对我很关注外,地理高老师、历史王老师也都抽时间和我聊,希望我早日去掉包袱。
记得在某次课结束后,正想着和几个同学出去活动一下,就被教地理的老师叫住了,既亲切又肯定的和我聊,大意是去不成没关系,去了到底好不好还不知道,在这里考个好学校一样有前途,要相信自己,因为她对我有信心。
不过因为当时自己的确是没有什么包袱,老师说了也就乐呵呵的随口答应了,一点也没有深受感动的样子,现在想来,真的很感谢这位教地理的高老师,因为她不仅给我们四个高中班教地理,还要带四个初中班的地理课,这么繁重的课业,心里还常常挂念着我的情绪,担心我因此事影响备战高考,真的是很难得的好老师啊。
这件事对我来说就算告一段落了,照常学习、活动,而名单中的5位同学,他们的正常功课基本停止,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相关的出国准备工作了。
高三上学期,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印象里是寒假前,突然得到一个让所有人都无比惊讶的消息:由于学校的报名工作时间晚了,日本没有通过本次“研修外派”的申请,所有同学将继续和我们一起参加高考!
没有幸灾乐祸,也没有倍觉侥幸,当时心里的念头就是一个: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然也!
不得不承认,这5位同学的高考成绩显然被这次没有成功的申请所干扰,无论是时间、精力以及注意力,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毕竟这些同学,绝大多数(至少4位)的平时学习成绩都很好,应该比他们实际发挥的更好,但是很不幸,他们的人生之路被飞来的机会打扰了。
多年之后听说(未证实),我们班的那个女同学是当年5位名单同学中唯一成功“外派研修”的学生,不过走的不是我们的路子,而是她父亲自己的门路。
现在想来,当初赴日的申请未能通过,不大可能是单纯是因为时间晚了,倒是很有可能和当年发生的全国性事件有些许关系,只是这个理由更好一些吧。
当年的事情是否是个骗局?
呵呵,警惕性可嘉,想象力也够丰富,很遗憾,不是。
在我们毕业之后的不长时间内(具体时间不详,大概两三年吧),我们学校的第一批“外派研修”终于成行,东渡日本,以后规模不断扩大,方同学的妹妹就是其中的一位,已在日本定居、生活多年了。现在好像每年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名额外派,因为已经有了专门的双语教学,有直接的日语教学班,外派已经不是多年前我们的每班一个的名额了,而是整班整班的外派了,真好啊。
我的学校,当年叫“沈阳育才学校”,现在恢复老校名了,叫“东北育才学校”。我是1990年毕业的,当年的老师里应该有记得我的和这段旧事的,因为我是当年学校里唯一一个来北京读大学的文科班毕业生。
后记
在日本名古屋的公寓里,以旅居生活的状态写下这段记忆,本身就是一件感觉非常奇妙的事情。
[待续...]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原创】年轻时,那一段娱乐与被娱乐的时光(二 下)
🙂育才和沈阳二中哪个更好呢? 以前有同学来自二中 土生 字0 2007-12-09 12:40:24
🙂看到这里咣当一声从椅子上掉了下来 电子赵括 字325 2007-12-09 11:55:55
🙂推算一下 谢蕊 字366 2007-12-09 09: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