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书呆子将军黄维二三事 -- 萨苏

共:💬17 🌺6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书呆子将军黄维二三事

看了KHC提供黄维被俘照片,想起以前了解到这位将军的一些趣事,黄维在功德林抗拒改造,拒绝检查,发明永动机以至迟迟不得释放的事情大家多半比较熟悉了,就挑一些他在国民党军中的事情随笔一下吧。

一。影子陈诚

黄维是国民党陈诚系统的重要将领,陈诚的系统人称“土木工程系”,“土”,意思是十一师,“木”,意思是十八军,“工程”,意思是十八军下属的工程旅,陈的基本干部多出自这几个部队,而国民党五大主力中,唯一为陈诚掌握的,就是十八军。黄维一九三八年就担任十八军军长,可见其在陈诚眼里对其的重视。

黄称为国民党名将,多少有些言过其实,简单地说,他作为陈诚的嫡系,性格品格上面也多少有些相像,好像陈诚的影子一样。

陈诚其人,少年得志,访日,日本人发现他是上将,问道:“你年纪轻轻怎么作的了上将?”陈诚反问:“裕仁年纪轻轻怎么做得了天皇?”险些惹出外交大事。陈诚优点突出:清廉自守,时人评价国民党中真肯干不要钱的只有陈辞修。缺点也突出:打仗本领一般,内战中被林彪打得“火车南站通北站”(意思是陈诚把东北几乎丢光,沈阳的火车只能在南站北站之间来回跑而出不去城了)。此外就是派系方面气度狭隘,顺我者昌,逆我者王。

黄维也是少年得志,早年就被国民党元老陈立夫看中,青睐到“就差招为女婿了”,以后三十岁当军长,可谓平步青云。黄维的优点和陈诚一样,也是清廉不贪污,何应钦曾经试图以吃空饷的罪名排挤他,结果一军哗然。缺点也很突出:打仗本领一般,战术死板指挥僵硬,抗战参加过罗店死战,人称“血肉磨坊”,精神可嘉,伤亡太大,“书呆子黄维”的名声就此落下。此后就越来越多的改作军事教育,直到指挥十二兵团被歼双堆集。此外相似的就是派系方面也很注重,朋党思想严重,以至于错用了共产党员廖运周。

后来发现土木工程系的将军们多半如此,政治上比较有为,而本职工作就比较糟糕,打仗的本事不佳。

二。两斗何应钦

何应钦是国民党元老,抗战的参谋总长兼军政部长,和陈诚素来不合。陈诚系的大将黄维也和他较过两次劲。

第一次是1943年,黄任五十四军军长,何的心腹将领关麟征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找到证据黄维吃空饷,以此为理由罢免黄维,以钟彬代替,从而试图兼并五十四军。关的证据确凿,但没想到黄维吃空饷不是为了自己贪污,而是士兵生活太苦,他借多列一些人名来给士兵一点补贴。这时罢免他如同火上浇油,派人点检的时候全军哗然,闹得钟彬不敢上任,加上胡宗南在老蒋面前为他据理力争,何应钦吞并的企图没有实现。实际上老蒋对资深的何应钦防范远远超过陈诚,也不会支持他吞并土木工程系的人马。

第二次就轮到杜聿明倒霉,杜是何一手培养起来的机械化名将,论打仗老黄比不了,但也不是没吃过败仗。杜率远征军出兵缅甸,战败回国,负责对他的部队进行点检的就是黄维。杜知道这老哥是个书呆子,执法如山,但希望他能够开恩给自己少报些损失,留点儿面子,故此嘬着牙花宴请黄维。宴会上果然气氛沉重,杜的幕僚有人为活跃气氛,便没话找话,和黄维搭讪,不外乎什么近来天气很好,风调雨顺阿之类的废话。谁知黄看到何应钦的人勾起旧恨,立刻发作:我老家江西正发水灾,哪里来的风调雨顺?杜部下听他口气,以为他要索贿,便问将军是否需要些款子给家乡?黄大怒曰:我家开的酱油铺米铺,发大水正好发国难财。。。杜长叹退席,知道这书呆子手里绝不会对自己留情。

但是后来蒋看到杜的远征军损失惨重,越发爱惜这位自己的爱将,又是黄维始料不及的了。

三。错用廖运周

双堆集前线,廖运周在黄维十二兵团被包围的关键时刻率110师反戈一击,是黄维被歼灭的关键转折点。黄维大概怎么也想不明白,这位自己总称为“老弟”的师长怎么会如此没有义气,他素知廖为人刚勇,他们的友谊经过战争考验,他怎么能这样。。。但是如果知道廖运周的背景,黄维也无话可说,只能怪自己看错了人。

黄维和廖运周的交往还是在一九三八年的武汉战役,那时候廖运周还在656团当团长,为了打日本人找十八军军长黄维借炮。黄维其人,和陈诚一样,对派系关系非常重视,发现这廖运周虽然素不相识,却是黄埔五期的,自己的学弟,因此愿意接见。他见到廖运周,端着架子一番盘问,竟然发现两个人十分投缘。首先,廖的哥哥廖运泽是黄埔一期,和黄维同学,其次,廖的确是一员猛将,来见黄维之前刚在茨芭山袭击了日军辎重队,缴获甚多,给黄维带来不少礼物,最后,廖提出借炮伏击日军 -- 当时国民党全军都穷,象十八军这样有建制炮兵的不多,廖运周也是穷疯了才找六亲不认的黄维拉关系-- 黄维拿出“书呆子”的架势盘问了一番廖运周的炮兵科技术,结果十分满意。自己人,“考试合格”,黄维仗义解囊,借了八门大炮给廖运周。廖用这八门炮在苕溪设伏,利用有利地形用一个团把日军完整的一个27师团打得哭爹叫娘。这一战在日本的《Malu》杂志上有过介绍,根据日军纪录,丸山师团(27师团)因为首车尾车被击毁,部队无法机动,在“支那军炮兵集团”打击下损失八九中坦克九辆,“豆战车”(九一式?)十六辆,卡车四十余辆,人员伤亡六百余,超过了当初攻占东北三省的全部损失。

廖运周因此一战扬名,黄维也因为伯乐识人而名噪一时。以后廖运周就脱离汤恩伯投入黄维门下,成为黄的心腹将领。

但是黄怎么能知道,这位廖运周从二十年代就是共产党员!他的直接上级是中共炮兵的创始人朱瑞将军 -- 朱瑞是辽沈战役中共方面牺牲的唯一将级军官。难怪他的炮兵技术好!廖当营长的时候,部下里就暗藏大量共产党,其中一个排长后来成了解放军装甲兵司令 -- 许光达。

因此,当黄维决定突围的时候,廖运周反水,就不是背叛,而是归队了。当然小廖也够狠,按照黄维“战车,大炮,一律让110师先挑”的指示,专挑重炮带着走,回过头来就把炮弹砸在黄维的头上。

不知道老黄和小廖在解放后是否见过面,见了面,又该说什么。

四。愚忠害了蒋介石

纵观黄维的军事生涯,书呆子气的确比较重。

还迷信。

转一个小朋友转述的黄维故事:

话说淮海战役期间,国共中原逐鹿,双方都志在这一战定下乾坤。不料战役开始,卧底国军多年的张、何两将军帅部倒戈,使得黄伯韬兵团被困碾庄,最后全军覆灭。国军为了挽回这被动局面,即命华中的十二兵团增援徐州,十二兵团的十二万人马可谓兵强马壮,几乎全是美式装备,号称汽车兵团。兵团司令姓黄名维,此人渎信天命,帐下虽有象十八军军长杨伯涛之类的悍将,可幕僚里总少不了几位算命先生。黄维兵团的十八军为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其前身是国军整编十一师,十一师是陈诚的起家部队,算得上是国军嫡系中的嫡系。

事儿就坏在这十八军的身上!

黄维兵团在从豫南到徐州北上的途中,被刘邓的中原野战军一路围追堵截,最后滞留在徐州西南的一个小村庄--双堆集!本来凭借兵团的强大兵力,部队还可以继续推进,离开这个不起眼的村子。幕缭中有一位拆字先生却说:“司令长官,我们最好停留此地,你去看看这地名里的两个字。堆字左边的土字旁为十一,集字下面的木字旁可拆为十八,合起来便是十一佳,十八佳。大军驻留此地一定会逢凶化吉。”黄维一听这字拆得有道理,便命令部队驻守双堆集。这就有了后来的十二兵团被歼双堆集,共军活捉黄维和兵团副司令吴绍周的故事。

黄维被捉后实在是想不通,他那不可一世的十二万精兵,怎么会在短短的几个星期被共军吃掉?黄维便去请教共军高人,他的拆字幕僚哪儿没搞对。共军里果然藏有高人,他们告诉黄维说:“你的拆字官怎么就忘记了那个‘双’字?拆字可要拆全了,不能断章取意。你要是加上那双字,这小村庄的名字便是十一难、十八难,哪有不败之理?”,黄维这才知道:仗打不过共军,字也拆不过!天灭我也。

黄维兵败双堆集是真,这故事的真假则信不信由你。

这个故事真假难辨,但是国民党人说起来,黄维和黄百韬,是淮海战役蒋军中最为善战也最为忠诚的部队,但也就是他们害了国民党。假如黄百韬在碾庄一打就垮,根本邱清泉就不会被粘在徐州,黄维也不会东进钻口袋,最多是壮士断腕,假如黄维在双堆集早早的投降,杜聿明恐怕早早就撤过了淮河,加上李延年,刘汝明,国民党机动作战的主力尚存,保住东南半壁河山还有希望。无奈,这两位黄将军都很顽强,而且很煽情,被围之后拼死抵抗,都是战到最后一兵一卒,感动的老蒋也不能“弃子”,为了救黄百韬扔进了黄维兵团,为了救黄维,扔进了杜,邱,孙三个兵团!为了救杜,又把李,刘两个兵团打残!国民党就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战略决战能力。两位黄将军的忠心可谓适得其反,这“二黄”唱的是催命曲子阿。

或许黄维真的是那种只适合讲武,不适合动武的将军阿。

[完]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