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李广、卫青、霍去病小议(一) -- 菜刀也是刀
二、卫青,一个幸运的天才(上)
(一)卫青与卫子夫
卫青的发迹无疑是与卫子夫密接相关的。可以说,没有卫子夫就没有卫青。
卫青的早年生活是很悲惨的,童年时受到虐待,长达后也处于社会最下层(平阳侯的家奴),而且,如果没有后来的意外,他一辈子都将是平阳侯家的奴隶,而他的子女也仍是平阳侯家的奴隶。不过幸运的是,他的三姐卫子夫美丽而且善歌,放在现在很可能成为偶像派歌手,她彻底改变了卫青的人生轨迹,使他有了发迹的机会。
建元二年,偶然来到平阳公主家的十七八岁的汉武帝受到平阳公主早有预谋的款待,平阳公主尽出家中培训已久的美女之后,量变到质变,其中的卫子夫打动了年轻帝王的心(但绝对不是爱情——至少当时不是),随即,她作为曾与皇帝发生关系的女人被送入宫中,一年多之后,早已经被汉武帝忘得一干二净的卫子夫抓住机会(由此可见,当初汉武帝对她是个什么态度,同时证明,卫子夫不仅有美色,也有同她的兄弟同样聪明的头脑),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她的家人的命运。
推测,大概建元三年到建元四年之间,终于得到汉武帝持久关注的卫子夫请求汉武帝将她的哥哥卫长君和弟弟卫青调入京师。因为汉武帝连卫子夫都不搭理的那段时间里,自身难保的卫子夫是不可能帮她的家人做什么的,而且,卫青加入的是皇帝的亲军(给事建章),没有皇帝本人的首肯,别人应该是不敢随便往里面塞人的。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卫青因为姐姐受到皇帝宠幸而成为皇帝的亲军,交的朋友也是骑郎了,但是随后也是因为姐姐得到皇帝的宠幸,并且怀孕,而被嫉妒的皇后抓起来要杀掉。不过对这位皇后娘娘做事的手法实在不敢恭维。卫子夫得宠,怀孕,跟她的弟弟有什么关系,抓她的弟弟有什么用?如果要杀她的弟弟以泄私愤,直接宰了得了,为什么要先抓起来再准备杀?莫非还想让有司治个罪名先?金屋里的阿娇这种莫名其妙,拖泥带水的做事风格直接导致这次行动不但没对卫子夫造成任何损害,而且还给很多人提供了绝好的机会。通过这一事件,卫子夫的地位无疑进一步上升,家人都得到了封赏。卫青由一个“未知名”的小人物(依前例估计,汉武帝把卫青调入亲军后,很可能已经忘记有这么个人了),一下子被提拔为亲军的指挥官——建章监(不知道是不是亲军的最高指挥官),而且与哥哥长君一同获得了出入宫廷,追随皇帝左右的资格(加封侍中)。此外,至少还有一个义渠骑郎因此升官,其他的“壮士”估计也是有好处的。学雷锋也没有这么学的。
根据史书记载来看,有好事的时候卫青跟卫长君相比,机会一点不少,等级完全一样。要知道,卫长君不但是卫家的长子,而且同卫子夫是同父所出,而卫青同卫子夫则是异父姐弟。同时,另两个冒姓卫的弟弟却并没有同等的待遇(也可能因为当时他们的年龄过小,但此后也没有他们做官或者封侯的记载)。可见,卫子夫对卫青还是格外关照的,因为当上建章监之前,汉武帝因为发现卫青的才能而特意提拔的可能性极低。卫媪的孩子们排序的话,卫青是紧随着卫子夫的,他们的年纪应该相差不多。卫子夫后来被平阳公主召入府中教习歌舞,而卫青长大之后作为骑奴,也常随平阳公主出入。因此,他们姐弟间感情格外好是很有可能的。
(二)卫青读的军校
元光六年之前的八九年里,没有记载卫青参与过什么大的军事行动。而这期间,汉政府也没有什么大规模战争,有几次想打,但都没有打成。
卫青在平阳侯加做骑奴时,不可能接受过军事指挥方面的教育,平阳侯就是想造反也不会教一个骑奴这些知识。成为皇帝亲军指挥官之后,有机会接受传统的军事教育应该没有问题,而且从他的一个好友是义渠人来推测,他可能从这些昔日的游牧民那里学到一些游牧骑兵的战术和技能。卫青见习的地方应该是上林苑。这段时间,年轻的汉武帝是很喜欢到处打猎的, 身为建章监的卫青应该是一直跟在旁边的。
长期担任骑兵使得卫青的骑术十分精湛,有人评价他:“骑上下山如飞”。虽然夸张,但骑术出色总是错不了的。
总的来看,卫青虽然骑术精湛,还可能武艺高强,但在军事指挥方面,这段时间里基本都在纸上谈兵,最强的对手也就是野猪和狐狸之流。就这个样子,若想一上战场就打胜仗,还真需要不凡的军事天赋。
(三)为将之道
太史公在同霍去病作对比时,给卫青的评价是:为人仁善退让,以和柔自媚于上。(低调,很低调)
太史公的另一段话:苏建语余曰:“吾尝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原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择贤者,勉之哉。大将军谢曰:‘自魏其、武安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附士大夫,招贤绌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
另外,苏建战败,有人建议杀苏建时,卫青说的话里有这么一句:“……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结合卫青曾多年担任汉武帝的亲军指挥官的经历,可以判断卫青低调的真正原因是他了解汉武帝的心态。十分明智地将自己定位为军人,而不是权臣。所以,虽然中国历史上兼备战功与智慧的名将能善终者不多,但卫青便有幸是其中之一。
在带兵方面,卫青出击右贤王凯旋归来,汉武帝册封他的三个儿子为侯,卫青表示:“臣幸得待罪行间,赖陛下神灵,军大捷,皆诸校力战之功也。陛下幸已益封臣青,臣青子在襁褓中,未有勤劳,上幸裂地封为三侯,非臣待罪行间所以劝士力战之意也。伉等三人何敢受封”。
有好处时不忘与部下一起分享,不在利益分配方面脱离“群众”。他两次提到自己的部下,一次说,功劳全是大家的(当然是在皇帝的“英明指导下”),不是我一个人的,这是表示不贪功;另一次的意思是,皇帝姐夫,你把好处全给了我,还给得这么离谱,以后叫我怎么带兵?这是表示皇帝的做法会破坏自己与部下的关系。所以汉武帝后面也表示了,你放心好了,弟兄们也是统统有赏地。
苏建战败归来,卫青问左右的意见。其中议郎周霸说:“自大将军出,未尝斩裨将。今建弃军,可斩以明将军之威。”最后卫青决断:“青幸得以肺附待罪行间,不患无威,而霸说我以明威,甚失臣意。且使臣职虽当斩将,以臣之尊宠而不敢自擅专诛于境外,其归天子,天子自裁之,于以风为人臣不敢专权,不亦可乎?”
卫青这里说是回去让皇上决断,参照当时别人的情况可知,即使因战败被治了死罪也可以赎免,所以这里卫青不斩苏建,苏建就肯定死不了了(除非他穷得出不起那八斤多黄金)。(另外这位议郎实在是缺乏洞察力,白当了一回恶人,上下皆不讨好)可见,卫青对部下以激励和拉拢为主,反对采用高压手段。
再来看史记《淮南衡山列传》中,淮南王向伍被讯问卫青的情况,伍被说:“被所善者黄义,从大将军击匈奴,还,告被曰:‘大将军遇士大夫有礼,于士卒有恩,众皆乐为之用。骑上下山若蜚,材干绝人。’被以为材能如此,数将习兵,未易当也。及谒者曹梁使长安来,言大将军号令明,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休舍,穿井未通,须士卒尽得水,乃敢饮。军罢,卒尽已度河,乃度。皇太后所赐金帛,尽以赐军吏。虽古名将弗过也。”
这番旁人的描述进一步证明卫青也是“怀柔派”将军,这一点同李广很像,但是又说他“号令明”,所以在他手下不能像在李广手下那样随便,还是要规规矩矩的。如果所说的“当敌勇敢,常为士卒先”属实,卫青在战场上是乎也是很凶猛的,但这个“常为士卒先”真正要强调的不是卫青打仗的时候第一个往前冲,而是要跟后面的两个“乃”连起来看,侧重的是:有危险,在前面;有好处,在后面。另外,他还不贪财,善于借花献佛,用太后的钱收买军心。
卫青善待部下,一方面说明他人品好,另一方面,恐怕正是因为他出身寒微,所以能够体察和理解部下们的辛苦,反感不体恤士卒的做法。卫青上能获得皇帝的欣赏与信任,下能赢取将士的拥戴,因此,他才能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四)张骞的作用
张骞在卫青进行第四次前回到汉,因此并没有参与卫青的前三次北伐。史记说:“张骞从大将军,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因此,卫青第四至七次北伐过程中,张骞应该参与了部分或全部,但显然,汉军的远征能力并没有依赖于张骞。张骞随军之前,汉军已经开始了远征匈奴的尝试,并取得了成功。张骞随军之后,汉军在作战中又多次分兵,常有小部精骑甩开大军深入追击的战例(比如第四次出击时的轻骑校尉郭成,第五或六次出征中的霍去病),张骞并不是三头六臂,不可能处处都在。可以说,张骞只是当时汉军一批“知善水草处”的军人的一个典型代表,这些人的出现,使汉军解决了反击匈奴过程中遇到的军事地理问题。那些善于深入作战的指挥官或者本人就是这样的人,或者善于使用这些人。卫青和霍去病数次远征,从未有记载陷入迷路、失去水源或人马困顿为敌所乘的不利境地,相反,还能屡屡捕捉到行踪飘忽的对手,恐怕他们其实也是北方地理专家吧?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讲讲小霍吧 言门青衣 字41 2008-06-06 00:24:07
🙂花,好文! 老老狐狸 字0 2008-06-05 00:57:47
🙂好文章,都有宝 一泓清水 字111 2007-10-13 02:47:29
🙂【原创】李广、卫青、霍去病小议(二)
🙂有位长辈在92年说过类似的话。 2 薄荷糖家族 字82 2015-11-30 05:37:58
🙂【原创】李广、卫青、霍去病小议(三) 144 菜刀也是刀 字13179 2007-10-11 02:2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