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萨评版《菊与刀》序言 -- 萨苏

共:💬25 🌺83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萨评版《菊与刀》序言

与北京的编辑朋友合作,希望能够为《菊与刀》这本书增加一个新的版本。应该说,编辑朋友在这本书上的付出比我还要多,因为这是一个包括重新翻译,评注和加图一条龙的工作。所以,为了保证质量这本书一拖再拖,现在终于到了收尾的时候。所以,按照编辑朋友的要求,为它写一份序言。当然,这个只是初稿,要见公婆,估计还要整容呢。

--萨苏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序言:“菊与刀”和“三国演义”

萨苏

其实,《菊与刀》这本书,和《三国演义》一点儿关系都没有,只是一本美国人写的关于日本人的书,再加上一点中国人的评论,却正是可以凑齐三国了。

第一次看《菊与刀》,是七年前去日本工作的时候。那时候忽然发现,对日本这个东邻,实际上我们相当陌生。由于七十年前那场战争的影响,萨这样普通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不会太好,这自然减少了我们了解这个国家的兴趣。结果意外地发现,凡是日本人正儿八经介绍自己国家的书,看来都对萨有极好的催眠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我只好求教于朋友们,看看有什么好的作品可以推荐。

于是,我惊讶地发现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向我推荐《菊与刀》这本书 – 当时的书名是直接从英文翻译成了《菊与剑》,他们说,这本书对日本人的性格,对日本国家的描述如此到位,以至于和日军作战的美军受益极深。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在二战结束前就已经发表,而战争结束后,它对于美国怎样占领和控制日本,依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正是补充了有关战后的内容,这本书才最后完成。

这让我感到颇为纳罕 – 第一,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美国女性作家,也就是说公认把日本人描述得最成功的,居然是一个日本人眼里的外国人;第二,这个书名太古怪,好像从来没听说日本人对剑有什么造诣的,就我的了解他们的传统武器分明是刀。

当我带着满腹狐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老实说我的怀疑只有更为深重 – 我看到的章节里面,作者描述从中国传来的道教占据了日本宗教的主要地位。这让我感到十分困惑,因为实在无法想象在日本有一大群道士招摇过市。在仔细琢磨之后,萨忽然恍然大悟,原来作者是把中国的道教和日本的神道教当作一回事了。

但是,很快我就不得不合上书了。

因为我要用两只手给这位叫做奔尼迪克特的老太太鼓掌。

老太太真是了不起。说实话,她的研究条件颇为艰难。就像前面描述的道教问题,本尼迪克特对于东方的文化并不是很熟悉,而她的研究对象,则或是胜海舟这样的历史人物,或是衫本女士这样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最接近真实日本人的,也不过是日军战俘而已。说起来,历史人物的传记和他们的真容是否相符在任何时代都是扑朔迷离的事情,长期生活在美国的日本人,直到今天在日本社会还是离奇的另类,而试图从日军战俘身上看清日本社会的本质,如同专心研究动物园的老虎就能弄清老虎在山林中的生活一样南辕北辙 – 他们都是在不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尽管面临如此的困难,老太太依然敏锐地对日本人,日本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她的结论,对照我在日本多年接触的情况而言,大部分是正确而且触及了问题的实质。奔尼迪克特老太太一定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因为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面对这一大堆似是而非的东西找出其中真正有用的线索。

她的结论至今值得我们深思。比如,奔尼迪克特注意到日本人在失败后表现出对强者异乎寻常的恭顺 – 这一点,我们的很多朋友也从小就听说过:对日本人要硬不要软,你硬,他就软了。然而,奔尼迪克特却更深一步地给出了我们常常忽略的内容 – 要让日本人承认失败是非常不容易的,只有你确确实实打得他上天无路,入地无门,他才会真心屈服。在这之前,日本人的抵抗将非常顽强,甚至超越人类的极限,所以,一定要看到击败日本人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不能只看到日本人被击败后的恭顺。日本人屈服于强者,但并不是屈服于强硬者。

没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难以理解在对日问题上什么是最重要的,那肯定不是态度,而是 – 实力。

走在日本街头的时候,经常会有脚著木屐,身穿和服的日本人从你身边走过,有老有少。我第一次租房的时候,房东告诉我他家的土地是几百年前某位将军封赏给先祖的。未经历过革命的日本,其实改变并不是太多,太快,所以,奔尼迪克特的这本书,对于今天依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然而,读这本书,我又有另外的体会。比如,本尼迪克特写的“日本道士”或者根本不理解刀与剑在东方有多大差别和象征意义,是否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笑料呢?换一个角度,也许我们就会想到 – 其实奔尼迪克特对中国,对日本的不熟悉,作为一个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美国人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美国人来说,中国,日本,都是遥远而不需要了解的事情。本尼迪克特曾经在文中写道日本的文化受太平洋土人的影响最大,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很多。当然我们作为中国人理解老太太肯定是搞错了,因为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是远远大于任何一个太平洋土著部落的,日本从来没有正眼瞧过这些未开化的部族。这里面,除了表现出了作者对东方的不熟悉,还更进一步表现出了一个美国人的视野问题 – 其实,在美国人看来,波利尼西亚的土人是比中国更靠近“文明世界”的人。美国人的“文明世界”是以大西洋而不是太平洋为中心的。

这样的例子在文中比比皆是,所以,《菊与刀》,不但可以做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是一本通过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由于业务关系,我曾经在美国工作过两年,又在日本生活了七年,对这两个国家的近距离接触,常常使我感到需要对自己认识的修正。

比如,我曾经很佩服日本学生冬天依然短裙短裤的习惯,并且觉得这是顽强的象征,是对意志品质的培养。然而,到了日本以后,却发现日本街头的老人中,患有关节炎和痛风类疾病的比例远远超过我到过的世界其他地方,他们的病症,很多来自于年轻时对身体缺乏爱护,包括这种穿着习惯。显然,即便日本人依靠精神维护着顽强的传统,生理上却无法违反自然规律,所以,这是一个好的习惯呢?还是一个坏的习惯呢?我不得不说,迷惘。

再比如,我印象中的美国人都是不爱国的,因为他们对自己的总统或者政府部门总是有着千般抱怨。然而,当我走在美国的土地上,却发现这里最多的,就是美国国旗,在公园里迎风招展,在某个居民的家门前猎猎飘扬。这种强烈的爱国心让我有些吃惊,认为自己陷入了自相矛盾。然而和美国人相处多了就明白 – 美国人的爱国和爱政府根本不是一个概念。他们的观念中对政府就象防贼一样,用自己的警惕来保证它为民服务,而他们的爱国,是出于这片给了他们美好生活土地的自然眷恋。

所以,作为一个旁观者,从《菊与刀》里面读出日本人和美国人的真实,大有一种旁观者清的感觉,而得出的结果,大约又会让我们感叹世界的复杂 – 正是这种复杂让世界更加绚丽和丰富。

特别是,假如这个旁观者是中国人,那么他的感触还要有趣些。

因为凭籍一个中国人的感受,他会觉得中美日简直就是一套新的三国演义,因为从文化角度,这三个国家有着太奇妙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相似和不同,有着强烈的戏剧性。

以这种“三国演义”的心态看完《菊与刀》,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问题上,中国和日本是站在一方的,因为我们同属东方国家和东方文化,日本的哲学,文字的渊源都与中国息息相关。于是,当美国人对日本家庭中的家长制表示深深不解的时候,我们却可以替日本的这种制度找出充分的存在理由,因为我们的历史上,也有过长时间的家长制时代,这一点,中日文化隐隐相通。

可是,我们又很容易发现中国和日本在本质上,并不是象我们想象的那样接近。有时候,中国和美国更接近些。比如,在对待异文化的宽容上,中国和美国都比日本宽容得多。其原因也很简单 – 中国和美国都是多民族形成的大陆国家,经历过大规模的民族融合,对于我家炖狗肉你家吃斋的事情习以为常。而日本是单一民族,海岛国家,它自古就是一个民族,一种道德,一种风俗(各地区别很小),所以日本人中比较激烈的人对异文化的态度就是要么你顺我,要么我顺你,而无法理解不同文化怎样能共存。

同样,我们有时候又发现日本和美国如此相似,而中国和他们两国都格格不入。比如,中国人很难理解日本二战中为何有那么强烈的侵略欲望,同样不太好理解美国兵毫不在意远涉重洋和异国作战。原因呢,我的看法,美国和日本的传统利益都是全球性的,美国是处于世界经济政治霸主的地位,日本是因为原料市场都要依赖海外。所以,他们的利益在全球是网状的,越扩张,网越大越密。而中国自古有些自闭症,“攘外必先安内”,重视内部斗争,而对外的侵略性较弱,中国的利益是球形的,所以向外扩张一点点,都要有比原来多得多的内容来填充。所以,越扩张,动力越小。

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崛起,对世界的威胁是远远小于日本和美国的。

这个三国演义,从全新角度看自己,很吸引人,也吸引我利用自己在两国生活中所得作为参照,为这一版《菊与刀》作一点评注的工作。可惜自己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不足,不当之处,还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顺便说一下,我个人对这次的版本翻译工作十分欣赏。翻译这本书的朋友真正遵循了“信,达,雅”的原则,经他翻译的文章,对照原文可以看出其所下功力。在我去日本之前所读的版本,虽然也作到了尊重原著,但文字颇为晦涩,迫得我需要不断察看原文,才能够理解书中含义。而这次的翻译就显得远为流畅。比如,文中曾经出现一个日语词“義理”,我当年看的版本中,被干脆地从日语直译成中文汉字就算翻译完成。结果这个词让人如坠五里雾中。这次的版本中,很高兴看到译者把它贴切地意译为“情义”,这样,全文就好理解多了。也希望译者的辛勤劳动能够让我们的读者从这本书中获得更多的启迪。

萨苏

2007.10.8于日本伊丹

关键词(Tags): #菊与刀#萨评版#本尼迪克特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