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李陵碑:也来说一说李家祖孙 -- 土生

共:💬185 🌺287 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回基兄好贴:关于阴山,尤其是二狼山汉代生态问题

应该是较为复杂的。主要的原因是相关的文献较少,在汉代,人们还不会有所谓“生态”的科学概念,不会统计降雨量等数据,所以,关于当时生态的描述,多是感官方面的描述。

关于李陵碑所在的二狼山,可以算是阴山山脉的起始部分,有其独特的特点。

先说阴山,根据《汉书·匈奴传》阴山是“草木茂盛,多禽兽”,这里的“木”,应该就是树木的意思。不过,这部分阴山,应该多指阴山中乌拉山,大青山等部分。其实,就是现在,在大青山,也可以看到一定的树木。

但二狼山和其他部分不同。首先,二狼山的西南面紧接着乌兰布和沙漠,自古降雨量就比其它(东面)少(请注意,降雨量量是沙漠之所以为沙漠的最主要因素);其次,在阴山最西端的狼山,又处于贺兰山与阴山之间的风口,由于风大,灌木无妨而大树易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狼山上多石而少土,也不易大型植物生长,这也不同于阴山的其它部分。

狼山除了主要呈铁青色外,有的的山峰还是红色的,主要是富含硫化铁的缘故,所以,那里有一个开采“硫铁矿”的企业。

这上面主要是说“山”。

那么,那个“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在哪?这应该主要是指阴山南麓的广大土地了。从这个描述来看,是“草甸草原”的特性。而阴山北边,受阴山所阻挡,北部的降雨量和积温比南边差不少,主要是“荒漠或荒漠化草原”。以今天的情况来看,虽然阴山南麓的生态被人为破坏更严重,但自然环境还是比北麓好很多,就是因为有更多降雨和相对高的积温支撑。

当然,有许多证据表明在汉代的气候比现在更温润,但北麓也不会太好。

《汉书·匈奴传下》说:“幕北地平,少草木,多大沙。”“胡地沙鹵,多乏水草。”《汉书·霍去病传》写道,汉军与匈奴作战,曾经遇到“大风起,沙砾击面,两军不相见”的情形。所以,从这些描述来看,阴山北边,在汉代也应该属于““荒漠或荒漠化草原”。

需要说明的是,二狼山不但是阴山的最西端(干燥),也是北部。所以,山上少树木是正常的。其实,现在生态受到最多破坏的是南麓,而北部(包括而狼山),由于自然生态本身恶劣,所以一直没有人去主动开垦。所以,从战国,到秦汉,和二狼山一山之隔的河套平原多有开垦的记录,这在我以后的贴子中,会适当涉及,这里先不多说了。

另外一个可信的证据是汉代的长城。人们普遍认为长城是农耕区和畜牧区的界线(约年降水量400毫米等值线为界)。这并不是说那时的人们知道什么年降水量,而是通过自然条件所自然形成的界线,长城不过是无意中表达了这种界线罢了。值得注意的是长城在河套平原部分又向北推进了好多,主要是因为河套地区并不靠”天雨“而靠河水的灌溉。所以,河套地区的年降水量也必定是少于400毫米,即使比现在多,也就在300毫米上下,而北部的二狼山,其降水量就更少了。所以,土生基本维持原文中的说法。

多谢指正。土生上面是匆匆写就,不严密的地方很多,也没有很好的组织。以后有时间,或许可以多做些研究,再与基兄讨教。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