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胡侃海抡】关于国共抗战协作分工的问题 -- 煮酒正熟
我把这些个文字说是“论而不述”跟贴,动机有二:其一,对于这一段近代史,我的研究的确不多,目前也无法把多少精力放在这上头,既然老酒说了自己“论而不述”,那我也只能坦诚自揭——我也是臭老九啊,如此这般。其二,我踊跃地向“论而不述”站队,是对于历史局部细节上“引而不言”做法的怀疑。首先,我并非怀疑“引而不言”做法的正当性,引得越多、细节越多,当然对于大家了解真实的历史自有帮助。但就历史的细节而言,细节是否存在,细节是否真实,如何评估细节对于历史判断的影响,都是庞大的课题;若说前两者是“技术性”的问题,那么后者就是“技术性”加“政治性”的问题,难以做出考量。就历史细节的“引而不言”,这是一件难度很大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真的做到“引而不言”吗?即,我们能够真的做到在细节呈现之前,不引进自身的任何价值判断(“言”)吗?我对此持非常严重的怀疑态度。举个例子,以赵侗被歼一事为例(首先声明我对此事无甚研究,所谈均是相关论坛素材而已)。赵侗离开重庆后,其部携有电台等物。那么赵侗与谁联系,怎样与贺龙部交遇,其间又与电台另一方做了怎样的联系,电台做了怎样的回复,事后又在国共内部做怎样的交涉与交流。
这些历史的细节,能够索到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或者可以说,一些历史(细节)已经消失。而在这些细节研究中,假设往往是难以避免的事情,而假设(或者不假设)本身则已经无法避免价值判断。而恰好是这些“琐碎的”“价值判断”,即可对细节历史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我更想说的是,往往对细节的强调本身,即就已经体现了研究者价值的判断,尤其是当细节对历史的影响无法评估时,这种作为研究前提的价值观就能够很大地影响所谓“引而不言”的结果。对于一支几十人部队的存亡,一个疑问“没找到赵侗在华北从事反共的记载”,而不是“没有在国军方面找到赵部重返华北从事抗日活动的记载”,怎能说又不是价值判断?而其结果,又怎能肯定不会以微见著,从而影响自己对整个敌后摩擦的判断?
我当然不是批评浮云及其他几位兄弟的行事方式;其实,由人及己,我自己又何尝不是每日每事受着这些逻辑困境的束缚?我们真的能够做到摒弃自身的价值观去研究细节吗?
只是,浮云兄在另一个帖子里说到“历史问题宜粗不宜细”,我在未及仔细思量之前,谨慎地认同本人更赞成这种方式。因为,就历史问题而言,由大而推(导)小,往往还是由小而博倒大,准确的可能性更大些。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 相关回复 上下关系8
🙂夫子这篇中肯花一朵。超前了,超前了。 2 瓦斯 字811 2007-02-05 08:52:48
🙂瓦斯好文 1 碎片与记录 字182 2007-02-05 08:57:30
🙂论而不述跟贴(2) 4 碎片与记录 字2095 2007-02-05 08:05:37
🙂论而不述跟贴(1)
🙂我是反对宜粗不宜细,不是赞同。 浮云 字342 2007-02-05 11:56:10
🙂放心,我没有误会 碎片与记录 字8 2007-02-05 12:38:15
🙂前文没有说明,补充 浮云 字1612 2007-02-05 11:51:16
🙂俺捡个漏: 引而不言. wanderer 字459 2007-02-04 14: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