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中国教育现状的反思答晨枫兄(0) -- fengshui

共:💬30 🌺65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中国教育的演化过程

中国教育的祖师爷,大家都公认的要从有教无类的孔子开始。从此,大规模的知识传承,成为一种社会实践。 在孔子之前,知识的传播,主要还是依靠师徒传承。师徒传承即使在现代,也是时常可以看到的。这种教育方式的优点是,学生比较少,老师可以从容的进行教育。但是缺点也很多,比如说,老师的个人修养与水平,跟教育的手段和结果直接相关。另外,这种教育的规模一般比较小。

儒家地位在汉代的确立给中国的教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孔子的有教无类,使得中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超出欧洲及其他地区,那些地区的教育还主要是采用宗教人员进行私人师徒教育的方式。另一方面,普及的教育,就意味着必须进行选拔,来选出合格的人才进行利用。孔夫子当年恐怕没有想到,自己的教育理念会在将来的某一天大行其道,所以,他对于如何筛选人才,并没有什么好的见解。但是,后世的徒子徒孙们则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渐琢磨出符合中国国情的一条演化道路。

一开始,人才的选拔是从推举开始的。这个传统算是源远流长。祁黄羊的内举不必亲,外举不避仇,国人往往只学其一半。结果无论是贤才到孝廉,沾亲带故的很多。于是乎从一开始的贵族独占教育资源,到教育者独占官员资源。门阀横行。一开始大家没的话说,因为也不懂啊。再往后,能读书的人多了,就有人不愿意了。等到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都可以文绉绉的扯上几句的时候,话语权就不仅仅局限在所谓的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了。但是既得利益者们不干了。凭什么不许我们子子孙孙永保官啊?这个时候,大家就开始吵,吵的不行了,就嗑药。但是周围仰慕我华夏文化的外族人,看着生闷气啊,屁大点事情,你们有完没完了?于是也加入进来。三闹两闹的,大家就改朝换代了。走马灯似的换过之后,终于把门阀也给消灭的差不多了。既得利益者们都快死绝了,就不需要暴力革命了。 于是,到了唐朝,终于人才选拔从推举,转变到了科举。

科举制度之所以能够实行,其必要的两个前提,一个是教育的大规模化推广,这个绝对要感谢私塾教育的普及化;另外一个是当权者们,对于知识分子治理国家的必要性的认识。说出“天下英雄尽入我毂中矣”的李世民,绝对没有想到后世这个科举制度会毒害了多少的大好青年。也许不止是青年,每年进出考场的,绝对有不少的老童生。

八股文的推行曾经被认为是毒害了这些有志青年的祸根。但是,当我们仔细得分析一下八股文的话,我们会觉得,这只不过是个范文的样本。注:观点请见抱朴仙人的文章。实际上,八股文的形式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内容。当儒家学说确立之后,儒家的经典著作被推崇成了治世的经典。而八股文也毫无意外的依照这个作为标准。以现代的眼光来看,照着几千年前的旧皇历来考核学生,治理国家,根本就是缘木求鱼。儒家的经典,不是不重要,首先,这些经典构成了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础,其次,其中的很多道理,无论是对于个人修养还是对于国家社会的管理,都有借鉴意义。但是,这种经典,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并没有很重要的直接作用。以此为依据的考试,也就自然成了与社会严重脱节的死读书。这与现代高考的情况是不是有些相似呢。

而将八股文彻底变成了读书人的镣铐的,是应试教育的风行。当科举成为绝大多数平民出路的唯一根据,当世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时候。教育与选拔,已经不再成为培养和挑选人才的的重要手段。而是成为了一个谋生的手段。与新东方类似,当年的童生,秀才们,范文可是没少背。至于里面的含义如何,根本就不去计较。大家注意的只是分数,而非学到的内容。如何去应付考试,在千百年来,一直成为了我们读书人的头等大事。一直到了现在,包括高考在内,还是如此。

1840年开始的鸦片战争,使得我们丧权辱国。但是同时也打开了我们紧闭的国门。一向以天朝大国自居的华夏,开始派出留学生。这批人回来之后,也带回来了西式的教育方式与所谓的科学。当这批人数逐渐增多,同时在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中,若干所教堂于新式学堂成立,所谓的新学正式开始了。

新式学堂出现之后,新学的地位逐步的确立了。在戊戌变法之前,老派的学者们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运用新学来为国服务了。这个时候,新学的流派大致分为两大派,即东洋派与西洋派。就是西方原来的教育体制版本,与日本修正后的版本。国人好像一向对于版本之说有种偏好。从东洋派、西洋派开始,到后来的苏式与欧美式教育。国人好像并没有学到了鲁迅先生所说的拿来主义,倒是全盘地接收了下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跟欧美关系密切,所以欧美式的体系在大陆一直延续到1951年。共产党与苏共的关系密切,建国后学院调整时候,整个教育体系就全盘的苏化。但是好在苏化还没有完全搞定的时候,我们跟老大哥闹翻了。于是开始在苏化的基础上寻找自己的特色道路。

新中国教育体系的确立,可以看作是一部完整的建国后文化史。我在此仅就几个重要的事件做一个简要地总结。学院调整可以看作高端教育的改革,建国后搞了若干次。扫盲运动则可以看作是教育普及的一个低端推广。虽然建国后的若干次运动把教育给折腾了不少,但是到70年代末期,一个门类齐全的教育体制已经基本的完善了。小学教育的普及,使得高小不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标志,而后随之而来的是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推广。再往上,中专、技校与高中分担了中等教育。中专与技校,成了与职业教育一体的直接劳动教育。而高中教育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学教育,则成为了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场所。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的大学与高等教育的资源是十分匮乏的,报考人数与招收人数的比例甚至达到了10:1甚至更高的地步。即使到了90年代早期,这个比例也一直在5:1以上。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的 就业培训与就业后的再培训,还是非常不错的。一般的厂矿工人,只要自己上进,几乎都有机会参加技能培训。这也是为什么在80年代早期,工人的技能有着普遍的提高的原因。

改革开放对于已经存在的教育体制,影响并不大。但是使得更多地制造业参与到了国际化的竞争中去。随之而来的,是大批的厂矿企业因为经营不善而不得不裁减员工,以求自保。同时,对于国有资产的私有化,也使得大量的人在中年,身无一技之长的工人下岗。而传统的中专技校,也因为毕业生逐渐面临着低端劳动力强有力地直接竞争,而逐渐衰败。即使当劳动密集化生产逐渐成为过去,企业面向高级阶段转向的时候。现代化的技术型人才,也使得中专技校的教育显得过于的肤浅与幼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曾经运行很好的教育体制,逐渐成为了大家诟病的主题。因为以前在计划体制下所建立的这种体制,并不能很好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快速更新和流动性。中国过去若干年所谓的大学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改革,可以说得上是光开门路、滥竽充数。教育的内容陈旧,与现实的生产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师资力量严重缺乏,使得教育的质量发生明显的降低。中国是面临着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但是不是这种做表面文章、广发文凭的要求。

我忽然发现,写这种东西,真的很费口舌和脑子,在考虑租借铁牛中。

元宝推荐:铁手,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