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中国经济闲聊之外的思考(1) -- MRandson

共:💬88 🌺324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4

调整产业结构,产业升级优先于货币升值

拉萨-萨缪尔逊假设认为:一国汇率应否升值取决于贸易品相对于非贸易品的劳动生产率与其他国家的比值,本文认为这是升值的条件之一,但还必须看贸易品的结构。从日本的经验看,出口结构的高级化是货币升值的主要因素。本文据此修正和完善了巴拉萨-萨缪尔逊假设。“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的内容是: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持续追赶,与发达国家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和收敛,则该国货币实际汇率会在长期内表现出升值趋势。

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共有三个理论前提:

1、 可贸易部类的生产力增速高于非贸易部类生产力增长。速度不同导致两布雷相对价格的变化。

2、 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国家,非贸易布雷商品相对于可贸易布雷商品价格更高。

3、 国际间可贸易品是平价的。

根据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本国货币升值应该遵循:可贸易部门生产力水平提高、可贸易部门工资上升、非贸易部门工资水平提高、非贸易部门产品价格上升、国内总体物价水平上升、实际汇率升值,共六个过程。

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至今没有得出肯定的结论,日本货币的升值过程经常被引用为支持巴拉萨-萨缪尔逊效应假说的例子。1966年到1968年期间,日本GDP先后超过发、英和西德。1968年,日本已经成为资本注意世界中经济第二大国。到1970年,日本在造船、电视、半导体收音机、卡车等方面成为世界首位。1974年日本的小汽车出口跃居世界第一。同时,日本大企业的规模也迅速扩大,已不亚于欧美企业的规模。日本出口产品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先以出口纺织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出口重化工产品和机械产品为主。1985年的广场协议后,日元开始大幅度升值。

与日本相比,虽然经过二十多的年经济发展,但中国产业结构仍然较为落后。中国仅仅是防止产业等劳动密集的产业和电器机械等相对比较技术密集的产业有巨大的增长,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的重化工、机械、电子等基本行业尚未实现现代化,而日本的货币升值是在本国已经实现工业化过程以后。相比之下,中国仍然在产业升级初始阶段。劳动力过剩,不充分就业,产品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将是中国经济长期的特点。

此外,我国的可贸易部门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我国由于长期处于劳动力供应过剩。可贸易部门工资水平上升的过程亦不明显。如果考虑到中国经济二元化特点,则全国平均收入水平更低,则提高更缓慢。

拉萨-萨缪尔逊假设显然不能作为人民币升值的依据。不仅如此,如果该假设成立,恰恰可以证明人民币没有大幅度升值的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拉萨-萨缪尔逊假设之中,单位生产率提高、产业升级,劳动力成本上升在先,本币升值在后。如果假说成立,那种本币升值推动产业升级的说法显然缺乏依据。事实上,在本国产业转型初期,产品技术相对落后,价格优势是很重要的竞争优势。日圆如果在60年代即中期既开始升值,日本是否还能顺利完成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强国值得商榷。

中国劳动生产率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有多少?与日本不同,日本产业生级中绝大多数是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的重化工、机电产品中,大量依靠外资企业。这些企业既然能离开本国,寻找更廉价的生产基地,那么如果中国丧失劳动力成本优势,这些企业离开中国也不是不可能的。

发达工业国家输出金融、技术,发展中国家提供生产基地。货币升值的根本不完全在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要兼顾金融和技术的升级。

如何看待中国的生产率的提高后的汇率升值压力呢? 我国的经济发展长期以来以粗放经营为主,经济发展主要来自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是单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按照郭荣华(2006)的回归分析,我国的货币升值应该是比较缓慢的。15年才升值约50%,如果采取逐步升值的方法,每年1.5%足以达到这个目标。有人人为人民币重估汇率在15%-20%,人民币每年应升值7-10%是站不住脚的。

目前人民币尚不存在大幅升值的条件,中国应采取自主限制出口的措施来缓解与某些国家的贸易摩擦,而采用迫使人民币升值的做法于事无补。中国与美国的产业结构有很大差异,影响双方贸易的不是汇率而是产品结构。人民币升值20%,也不足以使美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本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短期内,因为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产品单价上升,甚至可能造成逆差的进一步加大。长期看,中国产品的分额将会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替代,美国的贸易逆差仍将存在。人民币升值并不能改善美国的贸易情况,只会破坏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短期人民币升值空间并不大,也不存在强烈的升值理由。中国外汇储备的急速增加,并不是由于汇率被人为严重扭曲造成的,而是有其他的原因。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