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汉语和英语的比较 -- 颜赤城

共:💬368 🌺1318 🌵2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家园 二、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

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

汉语吸收外来语的问题是个热门话题,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其中也包括专家观点。

有一种说法是,拼音文字吸收外来语能力强,汉字不能表达发音。

这是个很邪门的观点,辩驳起来不需要深奥的知识,只需要听上去很弱智的实验。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很多个方面。

我们来做个实验,我有一个英文词knight要介绍给一个不会讲英文的中国人,还有一个中文词“侠”要介绍给一个不会讲中文的英国人。我不能自己读出来,而要写成文字,让他们学会这两个外来语。我们来看看中文和英文分别是怎么工作的。我的结论是,它们没有本质不同(实际上也不可能有什么本质不同)。

我把knight写成中文“奈特”,把“侠”写成英文Xia。

首先先找两个不识字的小朋友,给他们看,让他们读出来。他们都读不出来。

然后找两个识字的人,让他们读,他们都读出来了。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文字表达发音,是因为你认识它,如果你不认识它,它不表发音。中文和英文是一样的。这是个很弱智的结论,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

继续实验,我问这两个人,他们看到的词是什么意思。他们都不知道。

这时我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用他们听得懂的话解释这两个外来语,另一个方法是放弃音译采取意译。我现在把knight写成“骑士”,把“侠”写成swordman。他们都正确地读出来,并且有个大概的概念了。

至此完成了外来语的吸收。在以上的所有步骤中,两个语言的功能都是一样的。

顺便点明一个过于明显的事实,这两个语言的人群,在读外来语的时候都是近似发音。这之间也是没有区别的。所谓的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只要是近似音译就存在混淆的可能。

虽然说这两个语言接受外来语的本质一样,这里面确实有很多细节是不一样的。

第一、我实验了不识字的人和识字的人,他们的实验结果是一样的。但是我没有去问正在学习识字的人。只要你掌握了英文的26个字及其拼写法则,我就能通过英文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但是你需要学习几百个汉字,我才能通过汉字让你读出任何一个外来语。这中间,可能需要多几个月到几年的学习时间。读写汉字比读写英文难。但是,有多难?也没多难。小学生的智力够了。

第二、你会发现实验中的英国人读的并不如中国人那么顺利,他可能会把Xia读得类似eksya,而不是你预期的结果。这后面是什么道理?这后面有个大道理——英文的拼写规则已经被世界各地的使用者搞乱了。

英语是实际的世界语言。所有人都用。这些外国人使用的时候就会发明词汇以适用自己语言的发音。试着找一找英文里的外国人名,很多是英国人看到也读不出来的。在中国这个例子里,就是中国发明了汉语拼音。让英国人拼写毛泽东的发音,他们会写成Mao Tse-tung,但是我们决定写成Mao Zedong,英语世界也就接受了。这时英语遇到了汉语没有的困难。汉语的发音和使用是中国人决定的,但是英语的拼写和发音却是全世界人民决定的。

反过来想一想,假设有一个国家的人在使用汉语,他们的决定把knight译成“赫特”,并且说“赫”在这里是个多音字,发“耐”的音。你是不是有点啼笑皆非的感觉。那样中文就遇到英文今天遇到的困难了。

第三、通过音译,英语无论吸收到多少外来语,它仍然是英语,但是中文却不再是中文了。看一个虚拟的例句。

Fazhaning a xiaokang society is a big mubiao of the Chinese zhengfu。

假设经过几百年,这么一句英语里出现四个的外来语。如果它们被完全吸收的话,读者不会觉得不适。这句话,仍然是英文。

但是如果中文完全采取音译,几百个汉字就够了。所有相同发音的汉字都可以只留一个。同时中文书写必然会发展出空格。这时候中文就不再是中文了。

不过,那只是个假设。我不认为外来语会取代一种语言的自身词汇而成为主干。对中文和英文都是一样的。

第四、最后一点,这个实验的最终结果。最有可能的结果是,英文选择音译,而中文选择意译。

音译不如意译,更何况我已经强调了,音译都是近似音译。如果同时有音译和意译,意译更有可能胜出。

英语为什么能倾向音译呢?其实也有无奈的地方,就是词根匮乏。比如,盲流、小康、杀熟。这些词,你让英文怎么意译呢?找出普通人能懂的词根组成一个词,不可行。用一个单词对应一个汉字,翻译之后太长,也就不是一个新单词了。

中文不存在这个问题。有几千个常用汉字可以让你选,每一个都有含义。中文里有很多音译和意译兼顾的令人叫绝的译文,在英文我从来没见过。

但是针对这个骑士和侠客的例子,音译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意译则优劣互现。这里面就真有个思维方式的问题了。这里表现出来的是,中国人用已有的概念去理解新事物,英语世界则把这个新事物原封不动的呈现,让使用者慢慢去理解。

一个例子。如果日本武士和欧洲的武士是两种不同的人,就应该把他们音译成Samurais,而不是意译成Warriors。这是一种态度。

把knight翻译成骑士,有助于理解,也容易导致误解。骑士?是骑着马的高尚的人吗?当然,我们现在都理解骑士的含义,但那是慢慢理解的,这个理解的过程并不比理解一个音译词汇的过程更快捷。

但是英语倾向于音译是利用自身的优点而避开自己的弱点。有人让汉语采取这套反而是放弃汉语优点而使用汉语弱项的方法,这是我不能理解的啊。

元宝推荐:爱莲, 通宝推:聚沙成塔,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跟帖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